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利学

作品数:51 被引量:1,992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军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军事

主题

  • 9篇经济增长
  • 6篇生产率
  • 5篇银行
  • 5篇能源
  • 5篇能源效率
  • 4篇要素生产率
  • 4篇中国能源
  • 4篇商业银行
  • 4篇全要素生产率
  • 3篇制造业
  • 3篇实证
  • 3篇实证分析
  • 3篇国有商业银行
  • 2篇代理
  • 2篇贷款
  • 2篇贷款量
  • 2篇新中国
  • 2篇政府
  • 2篇中国产
  • 2篇中国产能过剩

机构

  • 44篇中国社会科学...
  • 22篇中央财经大学
  • 5篇北京市经济与...
  • 2篇东北财经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进出口银...
  • 1篇中共北京市海...

作者

  • 50篇吴利学
  • 20篇傅晓霞
  • 8篇魏后凯
  • 2篇蔡翼飞
  • 2篇刘诚
  • 1篇刘长会
  • 1篇时慧娜
  • 1篇夏杰长
  • 1篇叶素云
  • 1篇鄢莉莉
  • 1篇吴滨
  • 1篇段玉婉
  • 1篇郭晓丹
  • 1篇陈斌开
  • 1篇田野
  • 1篇傅晓霞
  • 1篇史丹
  • 1篇李鹏飞
  • 1篇渠慎宁
  • 1篇贾中正

传媒

  • 7篇世界经济
  • 5篇经济研究
  • 4篇管理世界
  • 3篇城市与环境研...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发展研究
  • 2篇南开经济研究
  • 2篇中国工业经济
  • 2篇内蒙古财经学...
  • 2篇区域经济评论
  • 2篇产业经济评论
  • 2篇产业组织评论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篇现代企业
  • 1篇天津商学院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山东经济
  • 1篇海南金融
  • 1篇技术经济
  • 1篇西安金融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7篇200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差距、创新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强度被引量:60
2012年
本文在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中引入同时包含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研发投入的知识生产函数,以探讨后发国家企业自主研发强度的决定机制,并利用1996~2008年省级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结构数据检验国内外技术差距、技术吸收能力、创新环境和研发能力等因素对中国企业研发强度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单独作用不显著,主要通过与开放程度、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企业研发决策;近年来技术引进效率的相对下降不利于总体研发强度提升却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研发;研发环境因素中企业研发密度对自主研发强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地区经济规模、大企业比重和政府研发投入比重却有一定负面影响。
傅晓霞吴利学
关键词:创新环境
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评述
2023年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最新相关文献的评述,梳理了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的新进展,着重总结了对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新认识和新发现。特别地,本文详尽地阐述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多种机制,以及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总结了关于中国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对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政策提供一些启示。
吴利学吴茂华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非平衡增长
“高质量发展”中“质量”内涵的经济学解读被引量:12
2019年
"十九大"正式提出"质量强国战略"。如何诠释好质量的内涵,平衡好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经济增速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质量的内涵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质量的成本、价格和宏观微观差异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吴利学贾中正
关键词:质量强国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被引量:112
2006年
本文在对资本产出弹性详细探讨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值核算分析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要素积累而并非全要素生产率,前者的贡献份额大约是后者的3倍。不过本文结果也表明,1990年以后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正在快速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持续提高,将成为今后地区差距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指出,彭国华(2005)和李静等(2006)采用的核算方法和资本弹性设定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从而高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傅晓霞吴利学
关键词:资本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方差分析
地区产业发展综合成本评价与改进政策——以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为例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成本评价相关成果和地方政府相关改进政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区产业发展成本重点调整对象的确定方法和改进政策的制定思路:一是从综合成本分析入手,但更为注重不同成本因素的比较分析,即明确地区产业发展中哪些成本是短板;二是考察分析地区优势行业对不同成本因素的敏感性,即明确该行业对哪些成本较为敏感,从而确定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成本制约。根据这一思路,以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为例,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具体测算出北京市综合成本的相对领先和落后环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出高端制造业相对敏感的成本因素,从而明确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成本制约,并通过对北京市这些方面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时慧娜魏后凯吴利学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显性成本敏感度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被引量:219
2008年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分析框架,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1980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能源比率和劳动—能源比率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36.54%,45.67%和17.89%;(2)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是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此外,增长方式趋同的东部地区能源效率也存在显著收敛趋势,而中西部能源效率内部差异呈现波动性变化。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扩散才能有效提高落后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
关键词:能源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差分解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被引量:62
2009年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
关键词:集群发展产业集群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内在机制——兼论“惜贷”现象的成因被引量:1
2002年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和经营机制的无效率,使得银行经营者的理性行为不能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和银行的经济效率。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因素作用的角度构造模型对此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指出产权明晰化对现有矛盾的纠正能力,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傅晓霞吴利学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量经济理性代理机制
中间品市场、国内贸易成本与区域协调发展被引量:1
2023年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本文建立多地区多行业且囊括行业间生产网络的量化空间模型,结构式估计了中国省际生产端和消费端贸易成本,量化分析两类贸易成本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收入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从商品贸易成本的角度探究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经济与福利效应以及其中的关键堵点,并提出地区层面实际收入变动的分解公式,清楚剖析了贸易成本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渠道。结果表明:地区间贸易成本带来了较大的效率损失;2007-2012和2012-2017年国内地区间贸易成本普遍呈下降趋势,有效促进了中国实际收入增长和地区间收入差距下降。当下降幅度相同时,生产端贸易成本下降的经济效应显著高于消费端,前者能有效促进实际收入增长,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劳动力要素跨地区流动对贸易成本的经济效应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论说明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消除地区间中间品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能有效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段玉婉方萱陈斌开吴利学
关键词:地区间收入差距
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虽然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但对比其他国家情况,中国的产能过剩却呈现出程度更为严重、行业更为广泛、长期性和反复性、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等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周期性因素,但更主要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的产能形成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在招商项目市场中的匹配行为,只有当市场参与者对项目投产的贡献与其项目收益分配比例一致时,行业产能才是最优的。特别地,当政府的收益分配比例超过其对项目匹配的贡献强度时,行业产能就会出现相对过剩。所以,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特别是同时完善和规范政府、企业两方面行为方式才能逐步实现匹配双方的贡献与收益相对等。
吴利学刘诚
关键词:产能过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