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珊

作品数:21 被引量:149H指数:6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糖尿
  • 20篇糖尿病
  • 11篇2型糖尿
  • 11篇2型糖尿病
  • 8篇色素上皮
  • 8篇色素上皮衍生...
  • 8篇上皮
  • 5篇肾病
  • 5篇糖尿病肾病
  • 4篇血清
  • 4篇PEDF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病合并
  • 3篇糖尿病患者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机构

  • 14篇石家庄市第二...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阿尔弗雷德王...

作者

  • 21篇刘珊
  • 9篇王战建
  • 4篇周翔海
  • 4篇刘赞朝
  • 3篇宋庆芳
  • 3篇苏杰英
  • 3篇周亚茹
  • 3篇庞建华
  • 3篇赵维丽
  • 3篇段妍
  • 2篇纪立农
  • 2篇刘宽芝
  • 2篇王书畅
  • 2篇陈祎霏
  • 2篇胡萍
  • 1篇许林鑫
  • 1篇许樟荣
  • 1篇王彦
  • 1篇胡淑国
  • 1篇范国洽

传媒

  • 4篇中国糖尿病杂...
  • 3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国际内分泌代...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研究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 503例平均年龄(55.8±12.9)岁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采用血管彩超检查评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和管腔直径,依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4级:无动脉粥样硬化(1级);动脉内-中膜增厚(2级);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级);动脉狭窄≥20%(4级)。冠心病及脑梗塞病史来自病历记录。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冠心病、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调整后回归分析显示,与颈动脉1级患者比较,颈动脉3级和4级患者的冠心病患病风险增加[OR=2.30(95%CI 1.17-4.53),OR=4.05(95%CI 1.88-8.74)],脑梗塞患病风险增加[OR=1.95(95%CI 1.22-3.10),OR=2.68(95%CI 1.50-4.77)]。与下肢动脉1级患者比较,下肢动脉3和4级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增加[OR=2.39(95%CI 0.99-5.74),OR=4.10(95%CI 1.44-11.67)];下肢动脉2、3和4级患者脑梗塞患病风险增加[OR=2.20(95%CI 1.05-4.63),OR=3.60(95%CI 1.82-7.10)和OR=3.15(95%CI 1.32-7.50)]。与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分级均为1或2级患者相比,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分级均为3或4级的患者,冠心病和脑梗塞的患病风险均增高;而仅有一个部位动脉分级为3或4级者,其冠心病和脑梗塞患病风险无明显增高。结论可以采用简单的动脉硬化分级方法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如同时评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仅当两者均出现斑块或狭窄时,冠心病或脑梗塞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
刘珊周翔海胡萍庞梦端段妍刘艳刘越素许林鑫
关键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
罗格列酮增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
2009年
庞建华周亚茹刘珊王书畅宋庆芳王战建刘宽芝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肾脏保护作用STZ诱导罗格列酮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PEDF水平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EDF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病情进展的关联,进一步研究血清及尿液PEDF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共120例,分为健康对照组(n=30)、单纯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组n=30),糖尿病肾病Ⅲ期(微量蛋白尿组、n=30)、Ⅳ期患者(临床蛋白尿组、n=30),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PEDF,尿液PEDF水平,静脉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 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24小时尿白蛋白(24 h-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24h U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io,UAER)。结果:健康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中PEDF水平逐渐增高(5.51±0.44、6.27±0.52、8.85±0.68、12.44±0.87μg/m L),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13.07,P<0.05)。各组尿液PEDF水平逐渐增高(4.98±0.21、5.20±0.18、6.29±0.46、8.63±0.85μg/m 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2,P<0.01)。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清PEDF含量成正相关(r=0.880,P<0.01);与尿液PEDF含量成正相关(r=0.809,P<0.01)。结论:本研究观察到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PEDF水平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升高,提示PEDF在DN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血清PEDF和尿液PEDF水平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
刘珊曹卫广张风仪刘赞朝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
糖尿病大鼠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
2010年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4)、糖尿病组(n=14)和罗格列酮干预组(n=14).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罗格列酮干预组给予罗格列酮5μ·g-1·d-1灌胃治疗12周,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柠檬酸缓冲液.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肝功能、肾脏指数、肾功能、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明显增生,部分肾小管呈空泡变性,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4.60 ±0.14、1.57±0.14,t=3.052,P<0.01;Western blot:1053±64、462±70,t=2.817,P<0.01),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53±0.12、3.96±0.18,t=2.845,P<0.01:Western blot:228±275、698±120,t=3.152,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罗格列酮干预组大鼠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生程度明显减轻,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79±0.16、4.60±0.14,t=2.964,P<0.01;Western blot:753±81、1053±64,t=2.884,P<0.0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64±0.32、1.53±0.12,t=2.347,P<0.05;Western blot:473±127、228±275,t=2.334,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上调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蛋白表达来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周亚茹庞建华刘珊宋庆芳王书畅王战建刘宽芝支忠继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罗格列酮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引量:3
2006年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来源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眼内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对保持正常眼组织透明无血管的状态有重要作用。PEDF能对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有针对性地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发挥保护作用。同时,PEDF在眼部浓度降低可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其作用机制仍在探索中。外源性应用PEDF及进行基因治疗对眼部血管增生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因此,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PEDF治疗临床血管增生性疾病更广泛的作用。
王战建苏杰英刘珊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管生成
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及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调查住院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分析其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水平及iPTH/25(OH)D比较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iPTH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的1055例住院T2D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入院当日血压。Logistic回归分析iPTH、25(OH)D及iPTH/25(OH)D与血压升高的相关性。结果与血压正常组比较,血压升高组iPTH、iPTH/25(OH)D的中位数水平均增高(P<0. 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iPTH<27. 90组比较,iPTH≥38. 10 pg/ml组血压升高的风险加大[OR(95%CI)1. 581(1. 157~2. 162)];与iPTH/25(OH)D<1. 63×10-3组比较,iPTH/25(OH)D≥2. 57×10-3组血压升高的风险加大[OR(95%CI)1. 406(1. 030~1. 919)];与25(OH)D≥30 ng/ml组比较,20≤25(OH)D<30 ng/ml组及25(OH)D<20 ng/ml组血压无升高风险。结论住院T2DM患者25(OH)D降低,iPTH/25(OH)D比值高的患者易发生高血压。
王彦周翔海潘蓉刘美琴刘珊段妍
关键词:全段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血压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06年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基底膜(GBM)增厚、系膜区扩张、胞外基质堆积为病理特征,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的重要原因,也是D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的发生与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蛋白非酶糖化和大分子糖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战建刘珊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血清PEDF和TGF-β1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PEDF和TGF-β1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更敏感的临床检测指标。方法研究对象共150例,分为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Ⅴ期患者,分别检测血清PEDF及TGF-β1,静脉血糖(FPG),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量、24 h尿白蛋白、尿肌酐,并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Ⅲ期组、Ⅳ期组、Ⅴ期组患者血清中PEDF水平、TGF-β1水平依次增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PEDF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高,两者联合检测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更加敏感、准确、可靠的指标。
刘珊曹卫广王战建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Periostin、αvβ3、25(OH)D_(3)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基于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整合素αvβ3、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指标,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Periostin、αvβ3、25(OH)D_(3)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78例糖尿病(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有DR进行分组,伴有DR为观察组,未伴有DR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DR1组、DR2组、DR3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及血清Periostin、αvβ3、25(OH)D_(3)水平;观察患者血清Periostin、αvβ3、25(OH)D_(3)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观察DR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SBP、FPG指标水平及Periostin、αvβ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25(OH)D_(3)与Periostin、αvβ3水平均呈负相关,Periostin与αvβ3水平呈正相关;且DR与Periostin、αvβ3水平变化呈正相关,与25(OH)D_(3)表达呈负相关;血清Periostin、αvβ3均为DR的危险因素,25(OH)D_(3)为DR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Periostin、αvβ3、25(OH)D_(3)指标在DR患者中均有异常表达,且3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3个指标与DR间均具有相关性,这可以帮助医师对DR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从而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诊治措施,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为临床诊治DR提供一定依据。
曹柳王麦刘珊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整合素ΑVΒ3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70例,年龄≥18岁,促甲状腺激素(TSH)在参考范围内(0.55~4.78mU/L),白蛋白尿定义为尿白蛋白肌酐比≥30mg/g。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有234例(20.0%1患者检出白蛋白尿。白蛋白尿和非白蛋白尿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分别为(4.4±0.5)和(4.6±0.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6,P〈0.001)。而游离甲状腺素(FT4)分别为(15.5±2.2)和(15.4±2.2)pmol/L,TSH分别为1.59(1.10,2.28)和1.63(1.15,2.34)m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6,Z=-0.70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与白蛋白尿呈独立相关,其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0.59(0.42~0.84);与FT3最低四分位数组患者比较,FT3最高四分位数患者患白蛋白尿风险降低[0.57(0.35.0.94),均P〈0.05],而FT4和TSH与白蛋白尿存在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住院T2DM患者中,FT3降低是患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萍周翔海庞梦端段妍高学营陈祎霏王校嫒刘珊纪立农
关键词:白蛋白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