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殿祥

作品数:3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闻一多
  • 12篇文化
  • 7篇学术
  • 5篇女神
  • 5篇国学研究
  • 5篇《女神》
  • 4篇学术史
  • 4篇诗歌
  • 4篇国学
  • 3篇新文化
  • 3篇学术文化
  • 3篇学术研究
  • 3篇易学观
  • 3篇中国学术史
  • 3篇史学
  • 3篇史学观
  • 3篇死水
  • 3篇周易
  • 3篇《死水》
  • 3篇《周易》

机构

  • 26篇山西大同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雁北师范学院

作者

  • 35篇刘殿祥

传媒

  • 2篇江汉论坛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郭沫若学刊
  • 2篇雁北师范学院...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丝绸之路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神》和《红烛》比较略论
2009年
闻一多的《红烛》是在郭沫若《女神》的影响下创作的,作为文学革命运动中"诗体大解放"的两部自由体诗集,自有相同和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都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但同一性中存在着差异性,《女神》既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但以闻一多观点观照则缺乏中国的地方色彩,而《红烛》在古典意象的使用上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上就更多中国的文化精神。两者的差别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时代原因。本文在比较这两部诗集的过程中,分析了造成两部诗集同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文化思想的不同。
刘殿祥
关键词:《女神》闻一多《红烛》爱国主义
闻一多的诗歌“隐语”研究论
<正>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既从诗歌起源角度发现《诗经》是从歌到诗、歌与诗合流的产物而具有歌的节奏美和诗的从记事到抒情的特性,又在研究《诗经》的性欲观时发现了明言、隐喻、暗示、联想、象征等艺术表现方式。随着他《诗经》研究的...
刘殿祥
论闻一多和郭沫若《周易》研究的联系——从郭沫若的“易学”史学观到闻一多的“易学”观
<正>《周易》研究两千多年,既为儒家经学研究主要对象而被充分地注疏和阐发,又作为卜卦依据而在民间绵延不绝,进入近现代后更有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现代多学科角度进行的大量阐释。郭沫若和闻一多的《周易》研究属于现代...
刘殿祥
文献传递
论闻一多神话学研究对民族文化起源的探索
2012年
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转变为学者后致力于古典学术研究,在中国神话学研究中卓有成就,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研究中,不仅通过古典文献重构了中国神话体系,而且探索了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起源。在代表作《伏羲考》中,闻一多通过神话的还原进行了民族始祖的同源证明、龙图腾形成和龙的象征意义的探索、洪水战争故事中的人本意识和民族团结思想的抉发,从楚、周、商、夏推至各自的始祖高唐、姜媚、简狄、涂山,进而推至共同的始祖伏羲和女娲.进而推至龙图腾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再推至“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本文立足于闻一多对古籍文献的研究,意在通过闻一多的神话研究观照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起源。
刘殿祥
关键词:神话研究闻一多伏羲
论闻一多和郭沫若《周易》研究的联系——从郭沫若的“易学”史学观到闻一多的“易学”观
郭沫若和闻一多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上的杰出研究者,在《周易》的史料考据学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易学史学观。郭沫若和闻一多的《周易》研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郭沫若的易学史学观对闻一多的易学观的重要影响上,体现在郭沫若对...
刘殿祥
关键词:闻一多《周易》研究学术个性
文献传递
论闻一多历史意识的生成
2009年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刘殿祥
关键词:闻一多历史意识现实性
论闻一多对国学的态度及其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闻一多在学术研究中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他的研究是基于对国学的情感态度而展开的,其情感态度包含了他对国学的价值评判。而闻一多对国学的情感态度经过了从赞美到怀疑、从客观研究到彻底批判的演变过程,这正对应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之于国学价值取向的四种态度,即"信古"、"疑古"、"释古"、"批古"。闻一多的国学态度在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对当下的文化选择具有一定的启示。
刘殿祥
关键词:闻一多国学研究
论闻——多求学时期教育文化思想的现代取向被引量:1
2002年
作为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参与了中国教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他在清华学校时的求学历程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教育家的基础,体现了他的现代教育文化理念。这既表明闻一多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能为当前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刘殿祥
关键词:闻一多教育价值取向社会品格
“杀蠹的芸香”:闻一多国学研究的思想价值取向——闻一多国学研究经典的当代意义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既进行文学创作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又致力于学术研究而留下了可观的经典学术论著。当我们谈论和研究现代作家的文学经典时,应该同时兼顾到他们的学术经典,其学术经典可谓现代作家在文学经典之外
刘殿祥
文献传递
略论闻一多诗学理论的特性与价值
2000年
闻一多的诗学理论是以诗歌的艺术节奏美为中心 ,是艺术形式美和艺术现实美共生而成的理论体系 ,这是他在中西融合和古今贯通中建构起的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诗学理论。其内部各种诗学要素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中的生成和生成中的矛盾成为他新诗理论的整体特征 ,体现出一种力美风格 ,也是闻一多力美人格的外化。这种力美人格和风格对于激发民族生命力和激活民族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新格律诗理论中的诗美追求 ,在中国诗歌史上也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
刘殿祥
关键词:闻一多诗学理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