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晟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快速广泛复发的因素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后肝内肿瘤快速广泛复发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1999-12/2006-03我院接受经皮射频消融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926例,术后30-45d内CT、MRI及AFP复查,并进行随访,分析10个可能影响肿瘤射频后快速复发的变量,包括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大小、部位、生长方式、AFP值、肿瘤分化程度、有无门脉癌栓、射频治疗系统类型(或电极针类型)以及术前有无实施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结果:874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记录.54例患者初始治疗后获得局部完全坏死,但术后30-45d首次复查即发生肝内肿瘤快速广泛复发.射频消融后肿瘤广泛快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肿瘤类型(OR=2.647,P<0.001)、门脉癌栓(OR=1.341,P<0.001)、肿瘤部位(OR=0.197,P=0.006)和射频前有无进行TACE(OR=1.512,P=0.042).结论:位于主要门脉分支处、浸润性生长及术前存在血管侵袭是射频消融后肿瘤快速广泛复发的影响因素,这些类型的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前更应实施TACE治疗.
- 翟博徐爱民李晓燕刘晟陈夷吴孟超
- 关键词:肝细胞癌射频消融
- 肝癌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有效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07年10月间我院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2035次射频消融后28例次发生肝内感染,感染率1.38%。单因素分析提示转移性肝癌、既往腹部手术类型、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cm与射频后肝内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只有肿瘤类型(r=3.647,P=0.004)、肿瘤数目(r=1.155,P=0.042)、肿瘤部位(r=1.701,P=0.019)以及既往腹部手术类型(r=2.213,P=0.010)是射频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转移性肝癌(尤其接受过胃肠或胆肠吻合手术的肝癌)、多发肝癌以及位于空腔脏器附近的肝癌更易发生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
- 翟博夏念信李晓燕刘晟陈夷吴孟超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肝肿瘤影响因素
- 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后局部肿瘤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13例347个肿瘤实施RFA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RFA局部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75例(82.2%)298个肿瘤(85.9%)得到CT或MRI随访资料。大肠癌肝转移灶RFA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36.9%(110/298),局部复发的平均时间为16.4月(2~5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转移灶的部位、大小和射频针类型与肿瘤射频后的局部复发相关(P值分别为P=0.000,P=0.021和P=0.026),但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只有瘤大小和转移灶部位是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χ2=8.522,P=0.000;χ2=1.321,P=0.022)。结论肝脏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是RFA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正确的电极选择和布针是获得肿瘤完全坏死的关键。
- 翟博李晓燕刘晟陈夷吴孟超
- 关键词: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局部复发
-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留分析被引量:2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瘤(即不完全消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999月12月至2007年4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对13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2696个肿瘤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2个月内复查,统计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结果1142例病人2331个肿瘤得到有效复查资料。132例(11.6%)病人的192个(8.2%)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活性组织残留。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术前TACE、射频发生器类型以及超声定位清晰度等指标与术后肿瘤组织残留显著相关,分别为p=0.000,P:0.004,p=0.014,P=0.001和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以及术前TACE是肝癌射频消融后活性组织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合理选择肿瘤大小、部位和射频发生器,精确超声定位,术前实施TACE等可降低射频消融后不完全消融率,减少术后肿瘤残留。
- 翟博陈夷刘晟李晓燕盛月红吴孟超
- 关键词:肝细胞射频消融肿瘤残留
- 微波消融治疗单发5 cm以下肝细胞肝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治疗单发5 cm以下肝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就诊患者资料,随访期至2016年3月。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603例患者,完全消融率为5.8%(35/603),不同肿瘤直径组别间完全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7%(10/603),平均生存期时间(59.6±1.9)个月,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81.9%及71.8%。不同年龄、肿瘤直径之间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225、0.777),不同性别和复发间隔时间之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及复发间隔时间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值=0.035、0.006及<0.001)。结论 MWA治疗单发肝细胞癌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不同年龄、肿瘤直径之间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以及肿瘤复发间隔时间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周平盛王延明钱国军刘晟王能盛月红
- 关键词:微波消融预后因素
-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经验总结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总结针道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经验,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1567例次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针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因素,总结防治经验。结果:1567例次射频消融后共有与穿刺损伤有关的针道出血17例,针道出血发生率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射频前肝硬化较重、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位于包膜下及使用注水式射频电极者更容易发生射频后针道出血(P分别为0.012、0.039、0.023、0.032、0.0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射频前的血小板计数和PT值、肝硬化程度以及肿瘤部位是针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OR=4.032,P=0.040;OR=5.611,P=0.009;OR=3.871,P=0.046及OR=5.216,P=0.026)。17例针道出血中,5例仅接受内科药物止血,1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行开腹手术止血。共13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对于存在严重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位于包膜下等针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射频后密切观察病情;DSA下血管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是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安全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 翟博刘晟李晓燕陈夷徐爱民赵军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肿瘤肝细胞癌
- 射频消融在较大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总结较大原发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4 cm)射频消融后的治疗结局和经验。方法:1999年12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对441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肿瘤最大直径4~8.2 cm[平均(4.6±0.63)cm]。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治疗后凝固性坏死结果、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预后。结果: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率72.9%。与射频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20.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9.5%。与射频消融有关的死亡7例。随访1~62个月.359例患者的379个直径≥4 cm的肿瘤得到有效随访资料.其中302个肿瘤术后完全坏死.130个肿瘤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43.0%。肿瘤直径4~5 cm者中位生存期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48.1%和17.6%;肿瘤直径5~6 cm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36.4%和9.7%;直径≥6 cm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28.1%和0。结论:对于不可切除的较大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 翟博徐爱民陈夷李晓燕刘晟吴孟超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肝肿瘤肝细胞
- 肝癌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防治21例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的影响因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12/2007-10我院1567例肝癌患者2035次射频消融治疗资料,分析射频消融后21例针道出血的原因.结果:21例针道出血患者中,6例仅接受内科药物止血,4例成功,2例死亡.其余15例内科药物止血无效后3例直接行剖腹探查,均成功止血;12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造影,共13例存活,2例死亡.治疗成功率81.0%(17/21),出血所致死亡率19.0%(4/21).射频前肝硬化重、血小板低于正常、PT明显延长以及位于包膜下者更容易发生射频后针道出血(OR=4.33,6.31,7.66,7.91;P=0.008,0.32,0.000,0.027).结论:对于存在严重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位于包膜下等针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射频后密切观察病情.DSA下血管封堵或外科手术止血是伴有肝硬化患者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翟博徐爱民盛月红刘晟李晓燕陈夷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癌
- 多电极组合穿刺在较大肝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总结应用多电极组合布针+多位点叠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4 cm)的疗效,探讨电极针应用数量和布针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6年2月到2008年12月,共对113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较大肝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RFA。所有肿瘤按大小分成A、B、C、D 4组。A组肿瘤直径4.0~5.0 cm;B组肿瘤直径5.1~6.0 cm;C组肿瘤直径6.1~7.0 cm;D组肿瘤直径7.1~9.3 cm。根据肿瘤不同直径决定应用的电极针数量及消融位点数目。术后随访评估治疗后肿瘤凝固性坏死结果及局部复发状况。结果RFA后2个月内首次复查,A、B、C、D 4组患者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8.4%,78.6%,63.6%和40.0%,总体完全消融率为79.7%。随访3~36个月,A、B、C、D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5%,10.0%,28.6%和50.0%,总体局部复发率为10.5%。残留以及局部复发的肿瘤根据不同情况接受再次RFA、TACE或放疗。结论多电极组合布针+多位点叠合RFA治疗较大肝癌疗效确切,简单实用,但最好结合其他治疗方式以提高完全消融率。
- 李晓燕翟博刘晟
-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
- 膈顶部原发性肝癌的射频消融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膈顶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的治疗转归。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共有2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RFA,其中42例56个肿瘤位于膈顶部,定义为A组。另有209例368个肿瘤位于非膈顶部,定义为B组。结果初次RFA后,A、B两组的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比86.6%;9.5%比11.5%和7.1%比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组按肿瘤具体部位进一步分为肝实质内、包膜下、空腔脏器旁以及肝门部肿瘤,再与A组比较,显示上述5个不同部位肿瘤完全消融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顶部和非膈顶部直径<3 cm,3~5 cm和>5 cm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0.2%,76.9%,50%和96.6%,78.1%,69.2%,两组同等直径范围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2.3%和59.2%,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0%。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6.6%和52.4%,总生存率分别为82.7%和84.2%。A、B两组1、2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膈顶部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影响着RFA后疾病转归,但与其他部位肿瘤相比,膈顶部肿瘤在治疗效果、治疗风险、局部复发以及生存预后方面均不逊色,膈顶部肿瘤并非RFA的禁忌证。
- 翟博李晓燕刘晟陈夷吴孟超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