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社

作品数:147 被引量:2,557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5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天文地球
  • 6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5篇盆地
  • 101篇鄂尔多斯盆地
  • 48篇勘探
  • 44篇古生界
  • 41篇上古生界
  • 31篇成藏
  • 28篇储层
  • 24篇气藏
  • 24篇气田
  • 19篇砂岩
  • 19篇鄂尔多斯盆地...
  • 18篇地质
  • 17篇苏里格
  • 16篇油气
  • 16篇致密砂岩
  • 16篇苏里格气田
  • 15篇天然气
  • 11篇岩性
  • 10篇盐岩
  • 10篇奥陶系

机构

  • 13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0篇西北大学
  • 26篇低渗透油气田...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8篇西安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
  • 7篇中国石油长庆...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47篇刘新社
  • 28篇席胜利
  • 26篇付金华
  • 18篇范立勇
  • 17篇杨华
  • 15篇黄道军
  • 15篇姚泾利
  • 14篇魏新善
  • 14篇王怀厂
  • 11篇侯云东
  • 10篇赵会涛
  • 10篇康锐
  • 8篇赵伟波
  • 8篇张才利
  • 7篇张辉
  • 7篇赵小会
  • 7篇赵靖舟
  • 7篇闫小雄
  • 6篇史云鹤
  • 6篇王涛

传媒

  • 15篇天然气工业
  • 11篇石油学报
  • 9篇天然气地球科...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石油勘探与开...
  • 5篇沉积学报
  • 4篇地质科学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地质学报
  • 3篇西北大学学报...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低渗透油气田
  • 2篇世界地质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7篇2024
  • 10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1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前景展望和对策措施被引量:77
2019年
鄂尔多斯盆地一直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油气田。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勘探对象转向致密、深层及盆地周边等成藏条件复杂区,寻找新的整装规模储量难度不断增大。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长庆油田公司在致密砂岩气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等领域取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分析了盆地不同类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控制因素,结合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和新发现气藏基本特征,科学地提出了油田公司“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指出了碳酸盐岩天然气、致密砂岩气以及除致密砂岩气以外的非常规天然气未来的勘探接替领域。同时针对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对策。通过强化地质研究、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技术攻关.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进程,以实现天然气的规模有效勘探开发,为其他类似盆地勘探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付金华范立勇范立勇刘新社李继宏李继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气藏特征勘探方向勘探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被引量:13
2016年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产物岩石类型,并总结出5种岩石类型组合,分别形成于局限—蒸发台地内的颗粒滩、滩间海、丘滩复合体、台坪和局限瀉湖沉积环境。纵向上可构成局限瀉湖—颗粒滩—台坪、局限瀉湖—丘滩复合体—台坪等4种典型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结果表明,颗粒岩类与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类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最主要的原始岩类,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藻黏结岩和泥晶云岩,其中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与丘、滩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这些认识将为深化区内古环境和储集岩类研究提供依据。
刘新社熊鹰文彩霞李凌王飞燕何为杨清宇肖笛谭秀成
关键词:岩石类型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二叠系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23年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溯,并讨论了盆地南部二叠系的构造—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早二叠世山西组碎屑锆石年龄具364 Ma、450 Ma、946Ma和2446 Ma四个主要峰值;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具294 Ma、1963.4 Ma和2499 Ma三个主要峰值;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出现在1876.5 Ma,缺乏北秦岭造山带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碎屑锆石记录。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次要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石盒子组物源由北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内蒙古隆起西段共同提供;石千峰组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早二叠世山西期,华北南缘隆起幅度较低,不影响北秦岭造山带供源。石盒子期,勉略洋由被动拉张转换为主动挤压,秦岭造山带处于持续隆升状态,并造成了华北南缘构造带的不断抬升。石千峰期华北南缘强烈隆升,在为铜川地区提供物源的同时也阻挡了北秦岭造山带的物质进入研究区。结合铜川地区二叠系物源分析结果与周缘锆石数据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自东向西先后隆起,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二叠纪自东向西剪刀式闭合碰撞的启动过程,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古地形和物源体系的演变。
王峰刘新社赵伟波张雷虎建玲田景春陈蓉王集吴静仪肖云霄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龄二叠系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储层特征
2024年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多口风险探井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中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该盆地煤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关于该盆地煤岩气储层特征的研究较少,煤岩气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以本溪组8号煤为例,综合岩心、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盆地深层煤岩的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煤质特征、孔-裂隙发育特征、物性特征和甲烷吸附能力等储层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煤岩气储层评价标准,并预测了煤岩气的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8号煤以原生结构的光亮煤、半亮煤为主,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高,灰分平均值为17.77%,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为1.08%~2.23%,以肥煤-贫煤为主。②8号煤储集类型以胞腔孔、气孔和裂隙为主,其中裂隙包括宏观割理和微裂隙;孔裂隙体积分布以“U”字形结构为主,微孔贡献最大,其次为微裂隙;比表面积分布呈“L”字形,呈现出微孔单峰。③8号煤氦气法孔隙度平均值为6.25%,渗透率平均值为4.21 mD,煤岩在地层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渗透性。④8号煤空气干燥基兰氏体积为7.79~26.08 m^(3)/t,平均值为18.60 m^(3)/t,兰氏压力为2.03~4.17 MPa,平均值为3.12 MPa,煤岩吸附能力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性,与成熟度呈正相关性。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8号煤发育2类有利区,其中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为Ⅰ类有利区,面积约11200 km^(2);乌审旗西和榆林北为Ⅱ类有利区,面积约13300 km^(2),2类有利区资源量超过4.5×10^(12) m^(3),可形成煤岩气规模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
刘新社黄道军黄道军周国晓杜小伟戴贤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储层特征
一种基于纳米粒子充注实验的无铸体效应储层评价方法
本发明属于无铸体效应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粒子充注实验的无铸体效应储层评价方法。本发明通过获取待评价储层的储层样品、观测无铸体效应储层的储集空间分布、确定理论成藏可能、证实铸体效应储层的连通性和...
康锐刘新社黄道军王怀厂范立勇赵伟波张辉刘文香李雪梅杜小伟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界线讨论被引量:42
2009年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中三叠世的重要分子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含量较高;长7油层组沉积期深湖范围宽广,盆地西南、西部地区长7油层组砂岩中石英含量明显提高,岩石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西缘和西南缘沉积体系也由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演化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段地层孢子花粉含量相近,以具有晚三叠世色彩的Duplexisporites大量出现为特征。此外,在盆地西部、西南及湖盆中部地区,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分布的一套凝灰岩薄层,记录了同期的火山、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为早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长7与长8油层组之间地层界线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界线。
邓秀芹李文厚刘新社庞锦莲刘鑫
关键词:孢粉组合凝灰岩地层界线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分异类型与分布特征
2024年
构造分异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导致均一地表出现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构造起伏,是地球内动力(构造应力、热、重力等)、外动力(气候、全球海平面、水体等引起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甚至地外事件(星际空间等天文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克拉通是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具有厚度大、长期稳定的特点;但克拉通的内部与边缘常常出现多类构造分异作用,剖析这种构造分异对于了解克拉通的构造活动性以及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演化与矿产赋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的构造分异作用,在大量高精度反射地震、钻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了构造分异的类型,厘定了构造分异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分异体现在其“面”或“体”的变化上,“面”的变化如形成地层不整合面(超覆、削截、下切等)、断层面(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等,“体”的变化如出现前积体、生物礁(生物滩、生物丘)、底辟(盐或岩浆)等;这些构造分异类型在空间上组合可以形成断阶带、裂陷槽、叠加隆起等多种样式,随时间演化构造分异可以在所形成的被动大陆边缘、前陆、叠合坳陷等不同类型盆地中发生继承、新生或改造,出现更为复杂的叠加结构样式;该盆地早古生代的构造分异作用形成了寒武系底界、寒武系顶界,奥陶系顶界等三大不整合面,伊盟、乌审旗、庆阳、吕梁等四个古隆起,以及富平-洛川、神木-清水河、定边等三个裂陷带,隆起带与裂陷带分布于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不同构造位置,相间发育。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的构造分异对下古生界的源、储发育及其组合、油气生-运-聚作用与油气藏分布等有重要影响,目前在奥陶系顶界不整合面风化壳已发现靖边万亿方大气田,在盆地中东部的马家�
何登发牛小兵郑娜刘新社毛丹凤包洪平邹松魏柳斌成昌宇
关键词:早古生代大油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时期研究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7
2004年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进行盆地地质综合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能够得出油气藏形成的绝对年龄.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应用该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榆林、神木三个地区的主力产气层的成藏年代及运移时间进行了分析.为定量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时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苏里格地区石盒子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应该在中侏罗世之后,其上部地层通过其运移成藏的时间也应该在此之后.
黄道军刘新社张清白海峰李俊平周黎霞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伊利石测年技术运移上部地层
大面积连续分布是页岩层系油气的标志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被引量:22
2019年
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大面积连续分布,是未来全球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提出了页岩层系油气的地质内涵,即烃源层系生成、滞留或就近聚集在生烃层系内部或紧邻生烃层系的致密储集层中,利用新技术可实现工业开采的连续分布油气资源,包括源储一体型和源储紧邻型两种资源类型。鄂尔多斯盆地是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的有利发育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源储接触面积大,页岩油气、致密油气主要在源内或近源大面积连续分布,具有“普遍含油气、储层致密、低压、低丰度”的典型地质特征,具有稳定平缓的构造面貌、较高成熟源岩广布式生排烃和大面积致密储层叠置分布的有利成藏地质背景,致密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生烃中心和厚层砂岩分布共同控制,页岩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富有机质页岩规模、热演化程度、天然裂缝等共同控制。随着页岩层系油气的深入勘探开发,以大面积连续分布为标志特征的页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将深入发展,成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下一次大飞跃。
杨智邹才能付金华吴松涛林森虎潘松圻王岚刘新社牛小兵
关键词:页岩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家沟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意义被引量:26
2022年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古构造、储层分布、烃源岩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盐下马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主要来自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生烃母质除常规干酪根外,还发育分散有机质、有机酸盐,生烃物质丰厚,具备规模生烃潜力;(2)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坳陷存在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和东部盐下低隆两大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控制了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3)盆地中东部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上覆厚层膏盐岩封盖,上倾方向致密石灰岩侧向遮挡,海相烃源岩供烃,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在新的地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部署的风险探井MT1井钻遇气层43.4m,采用水力加砂压裂新工艺,试气获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战略接替领域的重大突破。
付金华刘新社魏柳斌任军峰古永红王前平师平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