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刘延国

刘延国

作品数:45 被引量:224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岷江上游
  • 5篇地质
  • 5篇生态
  • 5篇自然保护
  • 5篇基于GIS
  • 4篇地质灾害
  • 4篇植被
  • 4篇稳定性
  • 4篇景观
  • 3篇地形
  • 3篇生态位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流域
  • 3篇旅游
  • 3篇九寨沟自然保...
  • 3篇聚落
  • 3篇红线
  • 3篇保护区
  • 3篇GIS
  • 2篇地球化

机构

  • 38篇西南科技大学
  • 20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太原学院
  • 2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科...
  • 1篇甘孜州林业科...

作者

  • 44篇刘延国
  • 17篇王青
  • 10篇李景吉
  • 8篇邹强
  • 8篇彭培好
  • 5篇陈文德
  • 5篇廖彦淞
  • 4篇王玉宽
  • 3篇郭亚琳
  • 3篇王丽
  • 3篇黄成敏
  • 3篇闫卫坡
  • 2篇冯山
  • 2篇王丽
  • 2篇周琴
  • 2篇逯亚峰
  • 2篇杜杰
  • 1篇潘欣
  • 1篇张宇
  • 1篇石敏球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地球与环境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生物技术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2019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拉林铁路段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2010-2019年MOD13Q1/NDVI数据,结合研究区地形、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雅鲁藏布江拉林铁路段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植被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研究区生长季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2%/10a;NDVI值呈四周高中部低,区域植被覆被改善面积(65.66%)大于退化面积(34.34%);植被覆盖变化与同期的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研究区植被生长对降水较气温更敏感,且西部冲积平原、山南宽谷及米林宽谷的灌丛、草原、高山植被和少量的针叶林对水热条件响应较强。
张晗陈安李景吉彭培好刘延国
关键词:NDVI气象因子
官司河流域景观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以1995年和2005年官司河流域两个时期的TM遥感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采用GIS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提取景观类型,通过基质比例、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斑块密度变化率3个指标,以及景观类型转化规律对流域的景观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整个流域人工景观的基质,处在频繁耕作及动态变化中,稳定性不高,马尾松林地作为半自然景观的基质,稳定性亦较低,但有所提高;(2)城镇及水域的斑块稳定性最高,马尾松林地、栎类林地和柏木林地次之,耕地与村庄的稳定性最低;(3)耕地与水域及有林地的转化最为剧烈,这与1998年以来,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密切相关,但水域及有林地的稳定性仍然取决于其自然稳定性,且景观格局呈现良好发展趋势;(4)中小斑块的马尾松林地及柏木林地的稳定性对流域的景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须以合理的保护、规划及建设。
刘延国王青王军
关键词:RS/GIS官司河流域景观稳定性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水的计量与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和枯落物水分储量的计量与评价分析,认为近20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水总储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水储量占各时段生态水总量的比例均较大,表明国家各项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大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生态水的储量,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佩彭培好王玉宽刘延国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及其斑块稳定性被引量:9
2012年
以1987、1997和2005年3个时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并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3个时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矢量图和属性数据库,选取基质比例、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和斑块密度变化率等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7—1997年及1998—2005年两个时段的景观格局及其斑块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基质,且比例有所提高,处于稳定状态。林地和裸岩石砾地斑块稳定性最高,灌木林地和水域次之,草地稳定性较低;耕地与建设用地稳定性最低,这与1998年以来保护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密切相关。草地斑块的稳定性对保护区的景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应对中小尺度的斑块予以特别重视。
刘延国王青王军
关键词:RSGIS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稳定性
散斑壳属Lophodermiumspp.ITS区的序列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在国内首次对散斑壳属两个代表种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发现散斑壳属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高于种内的遗传差异,这与形态学分类相符合,表明ITS区序列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散斑壳属的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潘欣刘应高邹立扣彭培好陈文德刘延国
关键词:散斑壳ITS区克隆测序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实现高海拔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07年1∶25万林相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和分形维数等角度对甘孜藏族自治州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高寒草甸及常绿阔叶灌丛面积较大;温性、寒温性草丛及沼泽面积较小,呈零散分布;落叶阔叶及其混交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上看,森林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高于草甸及灌丛类型;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小,趋向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小。
刘延国彭培好陈文德王玉宽
关键词:景观指数破碎化
一种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的方法,通过将地形地貌指标集、生态因子指标集、气候水文指标集和人类活动指标集中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然后转化为栅格数据后进行归一化加权叠加,计算得到生态水文指数,以流域水...
刘延国王丽邹强肖鹏飞逯亚峰李景吉何钰杨叶
文献传递
2000—2020年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以0.09/10 a速率波动上升。(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区及其周边区域低,南北高的特征,呈现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点。(3)保护区气候(6—9月)趋向“暖干化”发展,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且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结论] 2000—2020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地形、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刘伟向莹李景吉高榆刘延国
关键词:陆地植被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生态水文分区是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水文分区研究的典型区域之一。基于生态-水文互馈机制,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典型流域大渡河为例,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生态水文分区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地形急变流域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系统全链条,量化流域生态水文指数,由SWAT模型提取的小流域尺度,刻画区域生态水文分区格局;通过生态水文分区与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叠置分析,为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布局及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生态水文指数值及384个小流域,共划定少水生态区、平水生态区及丰水生态区3种类型区,划定结果与土地利用格局、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有较好的契合度。
刘延国邹强逯亚峰李景吉肖鹏飞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东缘
高海拔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刍论
2012年
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及参照国内外对该区域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充分认识了高海拔地区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系统阐述了目前高海拔地区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限制因素,提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确立生态保护优先区,建立保护区网络,加强区域物质、科技、人才等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加强立法与监管,实行合理的生态移民政策等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区域开发及进一步开展生态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刘延国王青高志勇刘大健王军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