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牧群

作品数:12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晚期
  • 3篇肿瘤
  • 3篇晚期非小细胞
  • 3篇晚期非小细胞...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疗法
  • 3篇免疫
  • 3篇化学疗法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医院感染
  • 2篇培美曲塞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血小板...

机构

  • 11篇福建省肿瘤医...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何牧群
  • 6篇何牧卿
  • 4篇庄武
  • 3篇黄诚
  • 3篇林晓骥
  • 3篇郭文坚
  • 2篇陈强
  • 1篇林榕波
  • 1篇刘健
  • 1篇王剑峰
  • 1篇王剑峰
  • 1篇王杰松
  • 1篇陈英
  • 1篇朱宝玲
  • 1篇王晓杰
  • 1篇林剑扬
  • 1篇林琳
  • 1篇陈新华
  • 1篇陈道光
  • 1篇陈宁斌

传媒

  • 2篇海峡药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何牧卿何牧群林晓骥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随机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1)探讨NE方案作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术前化疗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 )比较NE方案作为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 (术后化疗 )对乳腺癌患者不良反应的差别。方法 :对原发肿块 >3cm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采用单盲及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分组研究。新辅助化疗组术前予以 3个周期NE方案化疗 ,然后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再用NE方案化疗 3个周期。辅助化疗组先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用NE方案化疗 6个周期。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CR 5 16例 (31 2 5 % ) ,PR 7 16例 (4 3 75 % ) ,总有效率 75 %。新辅助化疗组和辅助化疗组的主要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为白细胞减少 (83 33%、88 2 4 % )、血小板减少(2 2 2 2 %、2 3 5 3% )、血红蛋白降低 (16 6 7%、17 6 5 % )、谷丙转氨酶升高和 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1 11%、11 76 % )、恶心呕吐 (2 7 78%、2 3 5 3% )、腹痛和 或腹泻 (5 5 6 %、0 % )及脱发 (2 7 78%、35 2 9% )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NE作为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刘健陈强陈新华洪熠林榕波陈奕贵王晓杰何牧群林琳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pg/ml、(1765.4±338.1)pg/ml、(8.31±1.55)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pg/ml、(1359.9±392.8)pg/ml、(14.21±2.74)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pg/ml与(2.12±0.2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何牧卿何牧群林晓骥
关键词:沙利度胺急性白血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微血管密度
41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现今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预后差。本回顾分析了我院有完整临床及治疗资料的MCL,分析M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的构成比、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1例MCL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因素。结果:MCL在本院NHL中所占构成比为2.1%。男性多于女性(7.4:1),41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分期晚,Ⅲ~Ⅳ期占75.6%,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分占41.4%,结外侵犯多见,消化道侵犯高达33%,骨髓侵犯达21.4%,Ⅰ~Ⅱ期10例,Ⅲ期16例,Ⅳ期15例,2例Ⅰ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未进一步治疗,1例晚期患者放弃治疗,3例局限期患者接受单纯放疗,35例患者接受化疗,其中CHOP方案19例,EPOCH方案10例,COP方案2例,BACOP方案3例,Hyper-CVAD方案1例,使用化疗加利妥昔单抗的有4例,大多化疗周期数为4~6个。全组首次治疗后达完全缓解者12例,部分缓解者占25例,稳定3例,进展1例。随访时间12~2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失访1例,随访满2年的病例38例,随访满3年的32例,27例进展,13例死亡。全组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68%、78.20%。2、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88%、35.56%和28.86%,中位无进展时间为28个月。预后分析显示分期、近期疗效,对无进展生存有影响,而年龄>60岁、骨髓侵犯、IPI评分对无进展生存无显著影响,年龄>60岁、临床分期、IPI评分对总生存期无显著影响,近期疗效及骨髓侵犯对总生存期有影响。结论:MCL治疗完全缓解率低,无疾病进展时间短,预后不佳,对部分患者应行个体化治疗。
何鸿鸣杨瑜周衍吴晖王剑峰陈道光陈英何牧群林剑扬邹思平郑艳彬王杰松陈宁斌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CYCLIND1预后因素
培美曲塞治疗8例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单药(联合)治疗8例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临床受益率和毒性反应。方法8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并有远处转移的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有可测量病灶;其中腺癌4例,鳞癌2例,腺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具体方法:培美曲塞剂量为500mg/m2,静滴大于10分钟,d1;或联合顺铂25mg/m2,静推,d1~3;或联合恩度15mg,静滴大于2小时,d1~14;每3周重复。应用培美曲塞24小时前口服地塞米松4mg,2次/天,连服3天:应用培美曲塞前1周口服叶酸400ug,1次/天,连服直到培美曲塞结束后21天;应用培美曲塞前1周予VitB121000μg肌注,每9周1次。按照RESIST标准每周期评价化疗疗效和按照WHO标准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全组8例共给药17周期,平均2.1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及毒性。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SD)5例,进展(PD)2例;有效率RR(CR+PR)12.5%,临床受益率CBR(CR+PR+SD)75%;疾病进展时间(TTP)12.1周。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均未达到Ⅲ、Ⅳ度,均可耐受,经对症处理不影响化疗进行。结论以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治疗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疗效,且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但临床病例较少,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何牧群庄武黄诚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学疗法培美曲塞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的比较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12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23例,进展18例,总有效率为34.9%(22/63);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23例,进展20例,总有效率为31.7%(20/6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骨髓抑制发生,以I、Ⅱ度为主;治疗组患者恶性呕吐、腹泻和黏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心脏毒性,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何牧群何牧卿王剑峰林锦源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恶性胸腔积液腔内治疗前后肿瘤细胞凋亡和免疫活性细胞的检测被引量:4
2004年
庄武叶韵斌张晶何牧群陈强
关键词:肿瘤细胞凋亡恶性胸腔积液免疫活性细胞FAS基因CD3胸腔内
培美曲塞二钠治疗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治疗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临床受益率和毒性反应。方法 8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并有远处转移的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有可测量病灶,其中腺癌4例、鳞癌2例、腺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具体:培美曲塞的剂量为500mg/m^2,静滴大于10min,第一天;或联合顺铂25mg/m^2,静推,第一~三天;或联合恩度15mg,静滴大于2h,第一~十四天;每3周重复。用培美曲塞24h前口服地塞米松4mg,1日2次,连服3d;用培美曲塞前1周口服叶酸400μg,1日1次,连服直到培美曲塞结束后21d;用培美曲塞前1周予Vit B12 1000μg肌注,每9周1次。按照RESIST标准每周期评价化疗疗效和按照WHO标准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 全组8例共给药17周期,平均2.1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及毒性。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SD)5例,进展(PD)2例,有效率RR(CR+PR)12.5%,临床受益率CBR(CR+RR+SD)75%;疾病进展时间(TTP)12.1周。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均未达到Ⅲ、Ⅳ度.均可耐受.经对症处理不影响化疗进行。结论 以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治疗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疗效,且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但临床病例较少,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何牧群庄武黄诚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学疗法培美曲塞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控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7月收治住院的9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的感染情况、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4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44.57%;共发生感染62例次,例次感染率67.39%;在所有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占53.23%,胃肠道感染12例次,占19.35%,泌尿道感染发生9例次,占14.52%;分离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居首,24株,占52.17%,革兰氏阳性菌15株,占32.61%,7例真菌,占15.21%;贫血、营养不良、住院时间、WBC、粒缺时间及骨髓瘤细胞比例是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贫血、粒缺时间及骨髓瘤细胞比例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是导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何牧卿何牧群郭文坚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粒细胞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革兰阳性菌的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革兰阳性菌监测结果,指导预防和治疗感染的相关方案,以改善医疗质量及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214例恶性血液病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对其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4例恶性血液病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共114例占53.27%;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93株占43.46%,革兰阴性菌104株占48.60%,真菌17株占7.94%;人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8.0%及90.91%,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43.40%,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最高,分别为36.84%及83.3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感染率较高,而且部分感染病原菌有多药耐药性。
何牧卿朱宝玲何牧群林晓骥郭文坚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革兰阳性菌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