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弦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艺术

主题

  • 8篇音乐
  • 3篇女性
  • 2篇学科
  • 2篇音乐学
  • 2篇语境
  • 2篇跨学科
  • 2篇乐学
  • 2篇歌剧
  • 1篇蝶恋花
  • 1篇洞察
  • 1篇性别刻板印象
  • 1篇性别偏见
  • 1篇衣帽间
  • 1篇音乐分析
  • 1篇音乐理论
  • 1篇音乐录影带
  • 1篇音乐批评
  • 1篇音乐史
  • 1篇音乐文化
  • 1篇音乐学分析

机构

  • 11篇四川音乐学院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1篇何弦

传媒

  • 4篇中央音乐学院...
  • 3篇音乐探索
  • 2篇音乐艺术(上...
  • 1篇中国音乐
  • 1篇黄钟(武汉音...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抒情诗到挽歌--古希腊音乐中的女性创作者与表演者被引量:3
2020年
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对西方音乐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也在这一时期广泛参与到音乐生活之中,但传统的西方音乐史在涉及古希腊时却几乎不会谈到女性在这一时期音乐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本文追溯了古希腊音乐文化中的女性创作者--女性抒情诗人和女性表演者--职业女乐手、高级妓女和女性挽歌演唱者,并在非常有限的已知史料中对她们的生活、创作、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呈现出古希腊音乐图景中女性的意义。
何弦
关键词:古希腊音乐萨福挽歌
被凝视的花朵——陈其钢《蝶恋花》中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修辞被引量:4
2018年
陈其钢在作品《蝶恋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完全脱胎于男权社会体系下形成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其九个乐章分别呈现了针对女性的或善意、或敌意的性别偏见。同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因为深陷于这种"凝视—被凝视"的关系,而丧失了其在文艺作品中的主体性。本文以陈其钢对自己作品《蝶恋花》的介绍与描述为切入点,观察作品中突出的音乐风格特征,并联系起性别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期对这部已经成为新经典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文化内涵阐释。
何弦
关键词:《蝶恋花》女性气质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
音乐与意义的桥梁——莱纳德·拉特纳的“音乐话题理论”及其发展被引量:6
2018年
"音乐话题理论"肇始于1980年代莱纳德·拉特纳关于古典主义音乐的著述之中,并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于阿兰布鲁克、阿伽乌、蒙耐尔、哈腾、米尔卡、普雷施等学者的著述中不断发展充实。该文通过梳理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即"话题"这一术语如何从修辞学中被移植到音乐理论之中,又是如何从一种用来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复杂且疑窦丛生、颇具争议的音乐符号学理论,及至漫出西方中心,被用作研究非西方音乐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澄清其内涵和外延,并指出其在学科归属上的开放性。
何弦
关键词:表现性跨学科
以政治为视角的音乐史深描-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中的美苏冷战与音乐被引量:2
2017年
在理查德·塔鲁斯金所著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中,关于20世纪的两卷,将美苏冷战视为这一时期西方音乐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取书中的部分章节,以展示在塔鲁斯金的笔下,美苏两大阵营互相对立的政治立场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亦关注他独特的音乐史编撰方法——虽然偏离在西方音乐史编撰中已成为正统的风格史写作方法,却在很大程度上真正做到将音乐史叙事放置于社会与政治的语境之中,以深描的方式来解析西方音乐的发展。
何弦
关键词:美苏冷战深描语境化
何以致命?——Lady Gaga音乐录影带《电话》中的“致命女人”与“消费主义”
2022年
文章以Lady Gaga发行于2010年的音乐录影带《电话》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录影带中以多重媒介呈现的音—画叙事文本,将影片中最突出的女性形象修辞惯例“致命女人”作为诠释性解读的核心,兼论及遭到作者批判的美国式“消费主义”,试图说明作为作者的Lady Gaga如何在作品中以抵抗性的姿态对父权制和资本主义这两个紧密关联甚至融为一体的系统同时展开批判。
何弦
关键词:消费主义《电话》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音乐学分析视野下歌剧研究的特殊性——以歌剧《欲望号街车》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从歌剧面临音乐学分析时的特殊性入手,提出了歌剧具有多个层次的语义性部分这一特征,并辅以歌剧《欲望号街车》中的实例,以说明在歌剧的音乐学分析过程中,应当如何对待歌剧作品中音乐形式及语义性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歌剧的音乐形式放置于语义性部分构成的语境之中,试图说明应当如何进行分析中的关键一环,即对音乐形式的诠释性分析。
何弦
关键词:音乐学分析歌剧语义性语境
音乐话题理论视域下的诠释性歌剧解读——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衣帽间危机”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音乐话题理论”自1980年代肇始以来,已经成为了最成功的音乐学/音乐分析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与诠释性音乐分析相结合,因为在对音乐话题进行指认和解读的过程中,其客观性的诉求恰好能够为诠释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历史视域”。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衣帽间危机”的解读,例证了音乐话题及其转义可以如何被运用到莫扎特歌剧的分析之中。
何弦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
音乐批评与音乐洞察的新视角——关于《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深度书评
2011年
《作曲家的声音》是一部视野独特、分析深入的学术专著,书中所述观点及所用方法,对我国当下的音乐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本文从写作特点、论述逻辑、关键词以及书中所涉及的几对关系入手介绍了这本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著作,同时也对本书作者——爱德华·T.科恩的音乐批评思想作了进一步评述。
何弦
关键词:人格戏剧性
拜占庭帝国音乐文化中的女性
2021年
拜占庭帝国的音乐直接受到古希腊音乐的影响,且对西欧的中世纪教会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追溯女性在拜占庭帝国世俗音乐生活中的总体地位,并进一步介绍克拉达斯之女及卡西娅这两位在拜占庭教会音乐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颂歌作者,以期梳理与早期西方女性音乐家相关的史料,为未来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提供参考,并拓展西方音乐“她历史”叙事的可能空间。
何弦
学科跨越的再思考——写在“2011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暨《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之后被引量:1
2012年
2011年11月16日至17日",2011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暨《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中体现出了鲜明的"跨学科"倾向,也引发了参会学者对"跨学科"这一主题的讨论。本文则由此从不同角度再次考量了音乐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的状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何弦
关键词:跨学科音乐学音乐理论音乐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