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东

作品数:13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多发
  • 8篇多发性
  • 8篇多发性骨髓瘤
  • 8篇骨髓
  • 8篇骨髓瘤
  • 6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球蛋白
  • 3篇微球蛋白
  • 3篇基因
  • 3篇Β2-MG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硼替佐米
  • 2篇腺病
  • 2篇腺病毒
  • 2篇免疫
  • 2篇克隆
  • 2篇基因克隆

机构

  • 8篇成都市第一人...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何东
  • 6篇牛挺
  • 5篇费晓莉
  • 5篇林娟
  • 4篇陶黎
  • 3篇官晓红
  • 3篇薛红利
  • 3篇雷丽华
  • 3篇蔺诗佳
  • 2篇刘霆
  • 2篇刘志刚
  • 2篇孟文彤
  • 2篇何川
  • 2篇刘潇潇
  • 2篇任倩
  • 1篇喻琴梅
  • 1篇朱焕玲
  • 1篇邝璞
  • 1篇黄杰
  • 1篇季杰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华西医学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单中心报告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我院血液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新...
何东向兵黄杰李建军何川陈心传马洪兵季杰刘志刚常红崔旭龚玉萍谢莉萍吴俣代阳朱焕玲贾永前刘霆牛挺
文献传递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Th2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1(Th1)即白介素-2(IL-2)、IL-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即IL-6、IL-10、IL-1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42例ITP患者(研究组)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IL-2、IL-3、TNF-α、IL-6、IL-10、IL-13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Th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h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h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h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Th2失衡与ITP发病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调整Th1/Th2失衡状态。
费晓莉练颖官晓红雷丽华陶黎何东林娟任倩
关键词:免疫血小板减少TH1细胞TH2细胞细胞因子类
万珂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采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以万珂为主化学疗法方案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初发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1月4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万珂治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临床资料。疗效判定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2006年疗效判断标准。结果经过万珂为主化学疗法方案治疗3~6个疗程(平均4个疗程)后,3例获得CR及以上疗效,均顺利实施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3例采集次数仅1次,1例为2次;平均获得CD34+细胞8.43×106/kg,完全达到采集要求。结论万珂为主化学疗法方案起效快、疗效好,可以提高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干细胞采集率。
何东刘志刚喻琴梅邝璞向兵何川卢忠平鲁建春刘霆牛挺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学疗法造血干细胞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观察对ITP患者抗HP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8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阳性患者8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HP治疗;B组(39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138例ITP患者中HP阳性者81例,阳性率58.7%;A组42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7例(88%),B组3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0例(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内复发率A组21.3%,B组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中急性ITP17例,总有效率82%,慢性ITP25例,总有效率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部分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加用抗HP治疗可提高ITP疗效,降低复发率,尤其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CITP)患者效果更好。
官晓红练颖胡谦何东任利蓉陶黎刘潇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L-32,Cys-C和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白介素32(interleukin 32,IL-32)、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与MM肿瘤负荷、疾病分期、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初诊MM患者62例(MM组)和2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MM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空腹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32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ys-C,β2-MG水平.结果:MM组患者化疗前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MM患者化疗前IL-32,Cys-C,β2-M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Ⅲ期MM患者IL-32,Cys-C,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化疗前MM患者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后(p<0.05).化疗后评估疗效,部分缓解、疾病进展MM患者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均高于完全缓解MM患者(p<0.05).将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与MM患者疾病分期、化疗后疗效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MM患者ISS分期与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呈正相关(p<0.05),MM患者化疗后疗效与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IL-32可能在MM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血清IL-32,Cys-C,β2-MG水平变化与MM患者肿瘤负荷、疾病分期及近期疗效相关.上述指标检测简单快速易操作,可以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利的实验依据.
费晓莉章帆张开基何东林娟侯铮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中老年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预后相对较差,常规化学疗法(化疗)疗效欠理想。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药,属于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全新的机制达到抗骨髓瘤的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单药以及同常规化疗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初始治疗,以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均有良好疗效。因此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已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协作网推荐作为MM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现将硼替佐米在MM治疗上的进展作一综述。
何东牛挺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IL-10和β2-M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该院初诊MM患者40例作为MM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IL-6、IL-10、β2-MG水平。结果化疗前,MM组血清IL-6、IL-10、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中,不同分期患者血清IL-6、IL-10、β2-M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化疗前血清IL-6、IL-10、β2-MG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IL-10和β2-MG可以作为MM肿瘤负荷、疾病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用于评估近期临床疗效,且上述指标测定简单、快速、易操作,易于被临床采纳应用。
费晓莉张开基林娟侯铮何东任倩温顺祝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细胞介素6Β2-微球蛋白疾病分期
IL-37、VEGF、LDH和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该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62例(MM组)和健康体检者28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7、VEGF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LDH、β2-MG水平,比较两组及国际分期体系(ISS)不同分期、不同疗效MM患者各指标水平,分析血清IL-37和β2-MG的相关性。结果MM组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VEGF、LDH、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ISS分期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β2-MG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Ⅲ期MM患者IL-37水平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VEGF、LDH、β2-MG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MM患者血清IL-37水平升高,VEGF、LDH、β2-MG水平降低(P<0.05);化疗后评估疗效,完全缓解MM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部分缓解(PR)、疾病进展(PD)患者,而VEGF、LDH、β2-MG水平低于PR、PD患者(P<0.05);MM患者血清IL-37与β2-MG水平呈负相关(R2=0.737,P<0.05)。结论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和β2-MG水平变化与肿瘤负荷、疾病分期、近期疗效相关,可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利的实验室依据。
费晓莉陶黎熊梅何东林娟侯铮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Β2微球蛋白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对患者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9
2020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对患者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MM患者10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n=53)与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化疗方案,实验组采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化疗方案,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P、骨代谢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2组患者血清Ca、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2组患者血清ALP、BG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CTX-Ⅰ水平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2组患者全血中CD3^+、CD4^+比例和CD4^+/CD8^+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CD8^+比例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可更有效地调节MM患者血清Ca、P水平,促进骨质形成,恢复溶骨和成骨平衡,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有效,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雷丽华何东林娟费晓丽熊梅候铮
关键词: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多发性骨髓瘤骨代谢免疫功能
两例不同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标本的三维基因组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染色质空间结构在正常核型和复杂核型这两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功能差异及其潜在影响。方法本研究对1例1q21伴复杂核型和1例正常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进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Hi-C)分析,解析两者在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差异,并联合浆细胞的转录组特征,通过基因功能富集理解这些差异特征。结果2个病例的36%染色质区室(compartment)发生了A/B转变(A/B switch),其中复杂核型的患者有1041个基因发生B到A的转变。每个标本鉴定到3500个左右的拓扑关联域(TAD),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复杂核型样鉴定的loop数量为1069个,为正常样本的1/6,3种不同类型的loop在数量上也有明显差异,一定程度反应了其基因组稳定性的丧失。通过转录组分析显示两名患者在表达谱上也有很大差异,共鉴定6150个差异表达基因(3303个上调基因和2847个下调基因)。结论1q21复杂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相较正常核型患者,浆细胞染色质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而引起基因的表达改变,激活癌症进展相关通路。
王悦王悦陈明李艳菊官晓红官晓红雷丽华陶黎刘潇潇何东费晓莉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