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萌萌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椎动脉
  • 2篇椎动脉夹层
  • 2篇卒中
  • 2篇疗效
  • 2篇出血
  • 1篇低钠
  • 1篇低钠血症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能
  • 1篇血症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异常综合征

机构

  • 6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付萌萌
  • 5篇汪银洲
  • 5篇郑峥
  • 4篇李永坤
  • 4篇程琼
  • 2篇詹自雄
  • 2篇王玉平
  • 2篇刘君鹏
  • 2篇张旭
  • 2篇江小琳
  • 1篇林倩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部位与转归的相关性
2017年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 VADA)的部位与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破裂VADA患者,根据VADA与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分为PICA近端组(13例)、PICA远端组(13例)和累及PICA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治疗6个月后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结果PICA近端组7例行重建性血管内治疗(reconstructiv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RET),6例行血管内孤立术(endovascular internal trapping, EIT),转归良好率100%(13/13);PICA远端组7例行RET,6例行EIT治疗,转归良好率84.6%(11/13);累及PICA组4例行RET,6例EIT治疗,其中2例行经健侧椎动脉逆行PICA支架置入术联合VADA节段并近端椎动脉弹簧圈栓塞术,转归良好率60.0%(6/10)。3组总体转归良好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累及PICA组转归良好率显著低于PICA近端组,而且显著低于PICA近端组和PICA远端组合并后的转归良好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Fisher分级3~4级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0,95%可信区间1.71~458.82;P=0.020)。结论破裂颅内VADA的血管内治疗术式选择须评估夹层动脉瘤与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累及PICA开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并影响转归。
郑峥汪银洲程琼李永坤刘君鹏付萌萌江小琳詹自雄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椎动脉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l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付萌萌汪银洲郑峥江小琳林倩温巧梅刘君鹏程琼李永坤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性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参数与疗效
2010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导致的运动障碍病,该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多样,且症状个体差异大。有研究揭示PD的病理生理机制与递质紊乱、基底节一皮质环路异常等有关。多巴胺替代疗法是药物有效治疗PD的基石,能很好改善运动症状,但存在多巴胺抵抗症状,如冻僵步态、认知缺陷、抑郁、痴呆等。另外,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可能导致运动波动及异动症。
付萌萌王玉平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疗效多巴胺能药物治疗
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病的参数与疗效被引量:2
2011年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综合征,确切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临床主要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和病因进行分类: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26岁)、晚发型(〉26岁);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局灶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根据不同原因分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遗传变性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付萌萌王玉平
关键词:运动障碍病异常综合征疗效发病年龄肌肉收缩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4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演变特点。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的特点。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18岁、52岁、62岁,其中3例患者发病前存在前驱感染症状,1例患者脑脊液提示病毒感染可能。4例治疗前头颅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类圆形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长T_1、长T_2信号,DWI高信号,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病例四患者无任何感染证据,相同性质病灶累及双侧半卵圆中心,治疗后复查MRI均显示病灶消退。4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但均伴有低钠血症。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单病程的非特异性脑炎或脑病,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可逆的类圆形病灶,常伴低钠血症,该病临床异质性大,但预后良好。
詹自雄郑峥杨抒洁付萌萌汪银洲张旭
关键词:胼胝体磁共振低钠血症
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住院患者252例,经随访1~5年,排除7例死亡、13例失访,最终共232例(早发型111例、迟发型121例)纳入研究。按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复发,将232例分为复发组(108例)及无复发组(124例)。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部MRI或CT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首次癫痫发作的情况、常规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表现、癫痫发作出现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NIHSS评分≥16分的比例分别为61.1%(66/108)和44.4%(55/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11)。复发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及NIHSS评分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年龄低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复发组迟发型癫痫发作比例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67/108)比43.5%(54/124),P<0.05];两组癫痫持续状态及发作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发组脑电图结果异常、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63/108)比32.3%(40/124)、51.9%(56/108)比21.0%(26/124)、38.0%(41/108)比13.7%(17/124)、48.1%(52/108)比27.4%(34/124),均P<0.05];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皮质受累(OR=3.118,95%CI:1.452~6.697,P=0.004)、出血性脑梗死(OR=2.672,95%CI:1.113~6.410,P=0.028)、大面积脑梗死(OR=2.463,95%CI:1.081~5.612,P=0.032)、NIHSS评分�
付萌萌汪银洲李永坤程琼郑峥
关键词:卒中缺血性卒中癫痫癫痫发作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8~45岁)247例,总结颅脑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进行缺血性卒中的改良TOAST病因分型。结果影像学单发病灶、前循环供血区病灶为著。改良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5.9%,心源性栓塞型占16.6%,小动脉闭塞型占21.6%,其他病因型占11.3%,不明病因型占24.7%。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分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不明病因型。18~35岁以其他病因型、不明病因型为著;36~45岁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型为著。
付萌萌郑峥程琼李永坤汪银洲张旭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青年病因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