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敏

作品数:33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子宫
  • 15篇腹腔
  • 15篇腹腔镜
  • 12篇宫颈
  • 9篇宫颈癌
  • 8篇手术
  • 6篇上皮
  • 6篇上皮内
  • 6篇上皮内瘤
  • 6篇皮内
  • 6篇子宫内膜
  • 6篇子宫内膜异位
  • 6篇子宫腺
  • 6篇子宫腺肌
  • 6篇子宫腺肌病
  • 6篇腺肌病
  • 6篇内瘤
  • 6篇肌病
  • 5篇异位症
  • 5篇上皮内瘤变

机构

  • 29篇徐州市妇幼保...
  • 9篇徐州医学院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3篇付敏
  • 19篇李桂林
  • 16篇彭凤云
  • 9篇梁慧
  • 5篇刘福民
  • 5篇周健
  • 4篇吴庆荣
  • 3篇周强
  • 3篇闫洁
  • 2篇庞永红
  • 2篇刘娟
  • 2篇郑小莉
  • 2篇肖洁
  • 2篇徐丛剑
  • 2篇耿鹏
  • 1篇秦晓静
  • 1篇吴慧莹
  • 1篇胡振兴
  • 1篇张克球
  • 1篇王一凡

传媒

  • 7篇中国误诊学杂...
  • 5篇中国妇幼保健
  • 5篇徐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校医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全国妇产科高...

年份

  • 3篇2015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下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26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腔镜下行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治疗子宫良性疾病共26例,其中子宫肌瘤11例和子宫腺肌病1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药物治疗无效3例。测定手术前后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_2)的水平。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59.00±38.50)min,平均失血量为(152.00±16.50)ml,随诊1~6个月,26例患者症状均完全缓解。B超提示子宫形态较正常子宫略小。无1例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FSH、LH和E_2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未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结论:采用腹腔镜下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且保留了子宫形态,维持了盆底的完整性。该术式对卵巢激素水平无影响。
彭凤云李桂林付敏沙小龙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良性疾病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血清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血清CA125水平、EMAb阳性率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测定手术前后血癌抗原(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及性激素水平。结果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手术前后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结论该阻断术可降低血清CA125水平及EMAb阳性率、对性激素影响不大。
张克球彭凤云李桂林付敏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动脉阻断术腹腔镜CA-125抗原抗子宫内膜抗体
徐州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5年发生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连续5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1 900例宫颈活检患者有关资料,分年度、年龄分别计算宫颈低危病变(CINⅠ)、宫颈高危病变(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的发生率.结果 2006、2007、2008、2009、2010年宫颈低危病变发病率分别为0.70%、1.81%、4.15%、10.2%、14.8%,宫颈高危病变发病率分别为1.26%、3.85%、5.58%、8.05%、13.6%,宫颈癌发病率分别为1.60%、1.77%、2.35%、2.41%、2.62%.宫颈低危病变、高危病变的发病年龄峰值为20~40岁,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峰值为30~50岁.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病率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付敏梁慧秦晓静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发病率
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巨大卵巢囊肿18例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巨大卵巢囊肿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对18例巨大卵巢囊肿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镜下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经11 mm Trocar切口将囊壁牵拉出腹腔外处理,根据病情行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结果:1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中出血(50.3±10.2)ml,平均手术时间(51.3±1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日(3.4±1.6)天。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前提下进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巨大卵巢囊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李桂林彭凤云付敏周强
关键词:腹腔镜巨大卵巢囊肿卵巢良性肿瘤
腹腔镜下单极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痛经缓解程度的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单极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缓解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单极电消融术,观察其痛经缓解情况,并将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的各项指标根据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的患者术后第1个月痛经即消失;45%的患者术后3个月痛经消失;20%的患者术后随着月经周期的推移而逐渐缓解。平均观察4~8个月经周期,17例(85%)完全缓解,3例(15%)明显缓解,无部分缓解和无效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单极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缓解明显。
彭凤云李桂林付敏胡振兴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痛经
重度子宫后位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2004年
付敏李桂林吴慧莹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子宫后位
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方法:对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行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对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瘤患者同时行囊肿剥除术和子宫腺肌瘤电消融术,盆腔局部病灶予以电灼,术后观察痛经程度。结果:16例(76.2%)痛经完全消失,4例(19.0%)痛经明显缓解,1例(4.8%)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新方法,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彭凤云李桂林付敏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腹腔镜下单极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2006年
彭凤云付敏李桂林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导管消融术
重组人p53 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hAd-p53)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收治的ⅠB2~ⅢA期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单纯静脉PVB方案化疗组(PVB组)20例,rhAd基因治疗+静脉PVB方案化疗组(rhAd-p53+PVB组)20例。PVB组PVB方案化疗1个疗程;rhAd-p53+PVB组化疗方案相同,于化疗后第3天第1次注射rhAd-p53制剂1×1012 VP病毒颗粒,然后每3 d 1次,共3次。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和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对照组为未用放化疗及基因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化疗结束3周后评价疗效,PVB组用药后肿瘤缩小(11.42±2.78)cm2,rhAd-p53+PVB组肿瘤缩小(15.25±4.00)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有效率为75 %(15/20),rhAd-p53+ PVB组有效率为95 %(19/20)。VEGF、p53蛋白、MVD在对照组、PVB组、rhAd-p53+PVB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联合化疗未增加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 子宫颈癌患者瘤内注射rAd-p53制剂是有效的,rhAd-p53制剂是子宫颈癌的一种有潜力的基因治疗药物。
肖洁周健刘福民付敏刘娟耿鹏
关键词:宫颈肿瘤
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112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提高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诊断水平方法。方法自愿接受液基细胞学(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筛查,对其中一项阳性,阴道镜活检病理确诊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者112例,分析患者发病年龄、宫颈有无接触性出血、TCT及HPV检查阳性率及阴道镜下宫颈转化区类型等因素与本病的关系。结果112例患者中,20—29岁者占18.75%,30~39岁者占43.75%,40~49岁者占33.93%,大于50岁者3.57%。同房接触性出血76例,占67.86%,合并或白带增多47例占42%。TGT结果≥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72例,占64.29%。HPV感染103例,其中2例低危型HP感染者皆合并湿疣,高危型HPV感染101例。高危型HPV中:16型占47.52%、58型占22.77%、52型占14.85%、33型占13.86%,18型及其他型别较少见。TCT和HPV联合筛查阳性者110例,敏感性为98.21%。宫颈转化区分布:I型转化区34例,占30.16%;1I型转化区(宫颈基本光滑者)57例,占50.89%;Ⅲ型转化区(宫颈光滑者)21例,占18.75%。结论T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可以明显提高癌前病变诊断率,其中尤应重视有宫颈接触性出血患者,且不应忽视宫颈光滑者的机会性筛查。
梁慧付敏刘玉梅毕书宁
关键词: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