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婷婷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底栖动物
  • 3篇线虫
  • 3篇小型底栖动物
  • 2篇丰度
  • 2篇长江口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团
  • 1篇秋冬季
  • 1篇浒苔
  • 1篇物量
  • 1篇夏季
  • 1篇现存量
  • 1篇冷水团
  • 1篇邻近海域
  • 1篇绿潮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黄海冷水团
  • 1篇海域
  • 1篇北黄海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徐奎栋
  • 4篇于婷婷
  • 1篇代仁海
  • 1篇类彦立
  • 1篇孟昭翠
  • 1篇于子山
  • 1篇吴秀芹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口及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被引量:19
2015年
2012年7月,对长江口及东海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海域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自北向南递减,在长江口以东的海域由近岸向外海增加,至约45 m等深线达到最高,然后向深水区减少。其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03±191)个/10 cm2和(723±171)μg干重/10 cm2,略高于同一海域春季和秋冬季的数量,但明显低于以往夏季的数量,这可能与本年度该海域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偏低有关。在小型底栖动物11个主要类群中,自由生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1%),其次是桡足类(2.7%)和涡虫类(1.2%)。线虫在生物量上也是最优势类群(62.1%),其次是多毛类(18.8%)、桡足类(8.3%)和涡虫类(6.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桡足类和涡虫的丰度均与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呈负相关;多毛类的丰度与盐度、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而线虫与所测环境因子未见任何相关关系。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沉积物含水量和有机氮含量。研究发现,近10年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推移趋向于向沉积物表层聚集,一定程度上显示沉积环境趋于恶化。通过对近岸和外海两个站位的702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86μg/个体和0.281μg/个体,两站位平均为0.214μg/个体,与2009年秋冬季相邻两站位的0.213μg/个体非常接近,但各站位的线虫个体干重变化相对较大。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μg/个体系数高估了线虫的生物量,另一方面显示季节和站位差异影响了线虫个体的大小。
史本泽于婷婷徐奎栋
关键词:长江口小型底栖动物线虫丰度生物量
北黄海冬季沉积物中线虫个体干质量初探被引量:5
2015年
对冬季采自北黄海海域4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线虫进行了分选和制片,通过对总计955条线虫的实测分析,利用体积换算法,获得4个站位线虫的个体平均干质量分别为0.091μg±O.13lμg(O.006-O.545μg)、O.450/μg±O.928μg(0.011-5.078μg)、O.211μg±O.385/ag(0.005~3.093μg)和0.127μg±O.218μg(0.006~2.023μg),4个站位平均为0.196μg±0.140μg,个体干质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28倍。该平均值与自长江口邻近海域所获结果接近,但较南黄海的略低。由此,在利用31μm孔径网筛分选时,中国目前普遍使用的O.4Pg/个经验系数估算的线虫生物量将比实测值高一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线虫的个体平均干质量与各项环境因子均未见有相关性。造成各站位线虫个体干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线虫的种类组成和幼体所占比例,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含量、叶绿素a含量等可能是影响种类组成的主要因子,而季节则是影响线虫幼体比例的主要因子。因此,对线虫生物量的估计当以实测为最佳,如采用经验系数则建议采用0.2μg/个进行估算。然而,这一系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于婷婷徐奎栋
关键词:线虫北黄海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被引量:18
2013年
对2009年11—12月采自长江口及邻近的东海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81±700)个/10 cm2和(600±374)μg干重/10 cm2,均呈现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且在长江口冲淡水向东海的扩展区域内,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明显较东海外围海域高。该数量与同一海域春季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明显低于夏季。在分选出的12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4%),其次是涡虫类(2.3%)和桡足类(2.0%)。线虫也是生物量上的最优势类群(占68.1%),其次是涡虫类(14.8%)、桡足类(6.8%)和多毛类(5.8%)。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70.8%的小型底栖动物和69.9%的线虫分布于0—2 cm表层,均高于54%—65%的历史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海洋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N/C)可大致反映本海域沉积环境的质量状况,但沉积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可造成环境评价的偏差。通过对639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04μg/个和0.365μg/个。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μg/个这一系数估计的线虫生物量将不同程度地高估其实际生物量。
于婷婷徐奎栋
关键词:长江口小型底栖动物线虫丰度
2008年浒苔大暴发末期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被引量:18
2010年
在2008年夏季浒苔暴发末期,对黄海33个站位(其中冷水团中22个,浒苔暴发区域9个)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分布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在浒苔灾害严重的南黄海区域,沉积物中的粉砂-粘土含量较往年(2007年)有明显增加;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在大多区域较2007年变化不大,但在苏南至长江口近岸海域的含量有明显降低.所获的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垂直分布及各类群对现存量的贡献较往年未见明显差异.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375±793)ind.10 cm-2,生物量为(1203±707)μg.10cm-2.黄海小型底栖动物总体现存量较2007年低约1/3,并在浒苔暴发区域下降尤为明显,而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则略有上升,由此导致南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分布呈现从中央冷水区向外围减小的反常现象;相较于此,在浒苔灾害影响较小的北黄海则呈从冷水区向外围增加的趋势.统计分析显示,浒苔暴发区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不相关.浒苔的暴发对近岸的小型底栖生物现存量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但导致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并非缘于饵料匮乏,而更可能是浒苔暴发后的沉积与降解过程产生的影响所致.
吴秀芹徐奎栋于子山于婷婷孟昭翠代仁海类彦立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绿潮黄海冷水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