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德宁

作品数:51 被引量:364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麻醉
  • 15篇缺血
  • 13篇心肌
  • 13篇再灌注
  • 13篇灌注
  • 9篇心肌缺血
  • 9篇再灌注损伤
  • 9篇灌注损伤
  • 8篇手术
  • 7篇硬膜
  • 7篇硬膜外
  • 7篇外科
  • 6篇凋亡
  • 6篇针刺
  • 6篇镇痛
  • 6篇细胞
  • 6篇细胞凋亡
  • 5篇蛋白
  • 5篇缺血预处理
  • 5篇缺血再灌注

机构

  • 29篇湖北医科大学...
  • 14篇武汉大学
  • 8篇湖北医科大学
  • 4篇襄樊市中心医...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四川省肿瘤医...
  • 2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湖北医科大学...

作者

  • 51篇万德宁
  • 38篇王焱林
  • 11篇王成夭
  • 8篇李建国
  • 7篇刘颖涛
  • 6篇郑勇萍
  • 5篇李建国
  • 4篇曾锐
  • 4篇周立文
  • 4篇张赤
  • 4篇张宗泽
  • 4篇李翠荣
  • 4篇杜朝晖
  • 4篇陈锋
  • 3篇秦必光
  • 3篇刘进
  • 3篇唐育民
  • 3篇陈锋
  • 3篇尹志礼
  • 3篇胡北喜

传媒

  • 18篇中华麻醉学杂...
  • 13篇医学新知
  • 4篇临床麻醉学杂...
  • 3篇医药导报
  • 2篇针刺研究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原医刊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9篇2001
  • 6篇2000
  • 10篇1999
  • 6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进行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治疗期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的变化。方法 选择 18例 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 (n=9)选择 T2~ 3行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 ,推注 0 .2 5 %丁哌卡因 5 ml,测定阻滞平面为 T1~ 5 观察 30分后接 PCA泵持续治疗 10天。PCEA治疗模式采用 L CP模式。 B组 (n=9)不用 PCEA治疗 ,用止痛药解除疼痛 ,其它治疗两组相同。结果 两组病人发病后血清 c Tn T均升高 ,A组病人治疗后下降明显 ,6天左右降到正常值水平。B组病人血清中高浓度 c Tn T持续时间长 ,第 10天仍高于正常值。结论  PCEA治疗 AIM能明显降低血清 c Tn T浓度 ,提示 PCEA有缓解心肌缺血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作用。
王成夭王焱林李建国万德宁刘晓荣
关键词:心肌梗塞镇痛病人控制硬膜外肌钙蛋白
心内心电图辅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定位的临床观察
2000年
目的:利用中心静脉 穿刺的导引钢丝作心内电极,以心电波形变化指导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方法:32例病例,由锁骨下进路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后将导引钢丝代替肢体导联的右上电极与监护仪相连,观察钢丝J形端拾取的心电波形。结果:30例病人立即出现P波变尖和振幅加大等特征性变化;平均置管深度10.13cm时P波开始变尖,至16.36cm振幅最高,甚至超过R波。此后逐渐降低,可有双相或倒置。1例心房颤动病人表现为f波振幅加大。另1例穿刺后无P波变化者胸片示导管入右颈内静脉,重新置管见特征性P波后,重拍胸片证实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结论:通过导引钢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判断静脉导管尖端的部位,是一种简便、实用和可靠的定位方法。
李建国王焱林杜朝晖周青万德宁秦红冯必龙
关键词:静脉置管右锁骨下静脉
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2000年
陈锋王成夭王焱林李建国万德宁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三七总皂甙预处理
氯胺酮东莨菪碱利多卡因合剂用于小儿麻醉被引量:2
1998年
曾锐万德宁
关键词: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麻醉
胸膜外间隙注射丁哌卡因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可行性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 探讨胸膜外间隙注入丁哌卡因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40例行胸科手术的病人40 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于关胸前,在切口后端上下两肋的壁层胸膜与肋骨肋间内肌之间行钝性分离,形成一横口袋状胸膜外间隙,留置导管以术后注入局麻药。术后I组病人首先注入负荷剂量0.5% 丁哌卡因5m l,然后用PCA 泵持续输注0.25% ~0.375%丁哌卡因2m l·h- 1 ,每次PCA的剂量3~5m l,锁定时间60 分钟;Ⅱ组病人每隔4~6 小时直接推注0.5% 丁哌卡因5m l。在术后镇痛的不同时点分别监测MAP、HR、SpO2 、EC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评价镇痛效果,记录整个镇痛过程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且I组的VAS评分低于Ⅱ组(P< 0.05)在整个镇痛过程中,两组病人的MAP、HR、SpO2 及ECG无明显变化(P> 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明显恶心、呕吐,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结论 胸膜外间隙注入丁哌卡因用于开胸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采用PCA方法用药更为有效。
万德宁宋子贤李建国周菁杜朝晖王焱林
关键词:术后镇痛布比卡因胸外科学
氯胺酮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6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 ,两组患者手术完毕后 ,施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对照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入 0 .2 %罗哌卡因加0 .0 0 0 2 %芬太尼镇痛混合液负荷剂量 5mL ,每隔 15min ,若无明显镇痛效应 ,给予剂量 3mL ,维持剂量 2mL·h 1 ,维持2 4~ 48h。治疗组进行PCEA前 1h给予硬膜外导管注入氯胺酮 0 .3mg·kg 1 ,其他方法同对照组。记录术后 2 4h内的疼痛评分 (VAS) ,评价镇痛效果 ;舒适评分 (BCS)判断患者舒适程度。结果 :对照组VA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组 ,BC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组 ,均差异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结论 :硬膜外预先注入氯胺酮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作用。
张赤王焱林万德宁
关键词:氯胺酮罗哌卡因芬太尼镇痛硬膜外
针刺配合硬膜外麻醉减少胃大部切除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1998年
以针刺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胃大部切除时之牵拉反应,并以硬膜外麻醉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针剂配合硬膜外麻醉组施行胃大部分切除的牵拉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组。减少了辅助用药,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李翠荣刘颖涛万德宁
关键词:胃切除牵拉反应针刺疗法硬膜外麻醉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动脉、上腔静脉血一氧化氮含量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引起的肺动脉高压(PH)发病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O试剂盒检测了CHD患儿肺动脉及上腔静脉血浆中NO含量。结果;(1)伴PH组肺动脉血浆NO含量明显高于不伴肺动脉高压组(37.58±9.99μmol/L:19.03±15.25μmol/L,P<0.01);(2)在PH组中,肺动脉血浆NO含量明显高于上腔静脉血(P<0.01);而不伴PH组,肺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浆N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伴PH的先心患儿肺动脉血浆NO含量升高;(2)NO可能介入了CHD引起的PH发病过程。
曾锐伍钢王焱林万德宁
关键词:一氧化氮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赖氨匹林硬脊膜外腔注射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1996年
赖氨匹林是赖氨酸和阿司匹林的复合盐类,其药理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同,因其易溶于水,所以可用于肌注及硬膜外腔注射,是近年来我国生产的一种新型解热镇痛制剂。
蔡孟军黄望莲杨淑芬万德宁
关键词:赖氨匹林硬脊膜外腔注射镇痛
高渗氯化钠琥珀酰明胶溶液对出血性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1999年
出血性休克是以心输出量降低,氧输送(DO2)减少为特征,组织灌注和氧合不充足的临床综合征。氧输送和氧消耗(VO2)能正确反映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状态。我们用高渗氯化钠复合琥珀酰明胶溶液(HSG)复苏犬出血性休克,观察其对氧代谢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选...
杜朝晖张宗泽王焱林李建国万德宁
关键词:休克出血性高渗氯化钠明胶HSG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