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珠江水体悬浮物的表观年龄与流域侵蚀被引量:3
- 2010年
- 以1998,2000,2005年所取的珠江水体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同位素组成(14C,13C)及表观年龄(下文简称年龄)进行了测算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POC)是以现代碳为主并含有少量"老碳"的混合体;其年龄介于540~2050aBP之间,其中西江、北江悬浮物POC年龄相对较老,东江悬浮物POC年龄构成较为离散——既有较年轻的样品,又有较年老的样品,但以年轻的为主.悬浮物POCδ13C和Δ14C间呈类似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实质上反映了流域土壤和母岩有机质在悬浮物中的构成,是流域内15~30cm以下剖面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在河流悬浮物中的体现,反映了河流有机质的土壤来源深度;而流域内表层的土壤有机质因处于不稳定状态,进入河流后很快就被分解掉,难以表现出来.珠江流域中,土壤侵蚀以西江流域较重,东江流域较轻.
- 魏秀国沈承德李宁利汪福顺丁平王宁郭治兴刘克新
- 大气^(14)CO_2观测:2010~2011年广州城市大气中化石源CO_2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GIGCAS)大气CO2观测点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该站点大气CO2浓度变化范围为460~550 mL/m3,月平均浓度介于470~530 mL/m3之间,呈现夏、秋季浓度低,春、冬季浓度较高的特点。大气CO2的δ13C值变化介于–9.00‰~–13.10‰之间,月平均值介于–9.60‰~–11.80‰之间,与大气CO2浓度之间关系不显著,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城市大气CO2的影响。GIGCAS站点大气CO2的Δ14C值波动剧烈,介于29.1‰~–85.2‰之间,月平均值波动范围为4.9‰~–41.7‰,年平均大气CO2的Δ14C值为–16.4‰。较高的Δ14C值出现在夏、秋两季(7~9月),均值约为–5.2‰,较低的Δ14C值出现在冬、春两季(12月至次年4月)、均值约为–27.1‰,据此计算得出的化石源CO2浓度变化范围为1~58 mL/m3,年平均值约24 mL/m3,较低的大气化石源CO2浓度出现在夏、秋两季(7~9月),均值为17 mL/m3,较高大气化石源CO2量出现在冬、春两季(12月至次年4月),均值约为29 mL/m3。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城市大气化石源CO2浓度影响巨大,调整人类活动是减少大气化石源CO2污染的途径之一。
- 丁平沈承德易惟熙王宁丁杏芳付东坡刘克新
- 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14)C地层年代学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运用AMS-14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根据土壤有机碳14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14C年代地层可以分为3层,分别为:1)表层,2634±32~3305±29aB·P.;2)腐殖层,3305±29~3813±31aB·P.;3)基底,3813±31~4544±33aB·P.。基底、腐殖土层和表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5mm/a,4·33mm/a和0·26mm/a。细根的14C年龄变化范围为2290±29~3542±28aB·P.,较同层位的土壤有机碳的年龄年轻。腐殖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高达33%~46%,大多数有机碳仍处于未分解状态。该地区自4~3kaB·P.以来,环境演化可能经历了由陆到沼泽再到被水淹没最后又变成陆地的过程,植被从以水松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演化成当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群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是这种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 丁平沈承德易维熙刘克新丁杏芳付东坡
- 关键词:细根古木
- 海沟底部钩虾利用的物质来源
- <正>海斗区是指水深>6000 m的海洋区域,它们被认为是地表系统中最遥远、被人类最少触及的区域。海沟深度大多超过6000m,其底部的海斗区,具有低温(1~2°C)、高压(1100~600个大气压)、寡营养和强地质作用(...
- 王宁沈承德孙卫东丁平朱三元易惟熙于志强沙忠利糜梅贺丽生方家松刘克新徐晓梅Ellen R.M.Druffel
- 文献传递
- 北京降尘宇宙成因核素^(14)C和^(10)Be分布特征——祝贺刘东生先生九十华诞被引量:3
- 2007年
- 对2006年4月北京降尘进行了10Be,14C和δ13C等项分析,初步结果显示:降尘10Be浓度与黄土比较接近,降尘中黑炭的δ13C数值与黄土有机质接近;降尘中黑炭的14C年龄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特征区间,反映了降尘物质有两大源区。本工作在刘东生先生指导下完成,谨以此文祝贺刘先生九十华诞。
- 沈承德丁平王宁韩家懋张崧刘克新丁杏芳付东坡
- 关键词:^14C
- ^(14)C定年和示踪数据计算与报道形式的新进展被引量:4
- 2018年
- 近些年,随着^(14)C分析技术的发展,^(14)C定年与示踪研究在考古学、海洋学、大气科学甚至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新的拓展,随着我国多台加速器质谱的引进,必将引起一股^(14)C研究的热潮。然而,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14)C数据计算方法和报道形式,尚未有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使得新接触^(14)C的研究人员以及使用^(14)C数据的科研人员易产生困惑甚至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表达。本文针对近些年来^(14)C研究的新方向并结合传统的^(14)C计算原理,总结了其中常见的和较为重要的^(14)C数据计算原理及报道形式,尤其是对其中容易引起误用和混用的参数和定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期望本文能对我国新接触^(14)C的相关科研人员迅速而准确地了解^(14)C定年和示踪数据的计算原理和报道形式有所帮助。
- 王宁沈承德丁平易惟熙朱三元刘克新徐晓梅
- 关键词:定年示踪
- 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通过研究四会地下古森林沉积剖面总有机碳及细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揭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中晚全新世4.5~0.6ka BP期间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4.5—0.6ka BP期间,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C3植被.古森林在4ka BP左右于湿地环境中开始发育,在3ka BP左右与湿地同时消失,表明在3ka BP左右该地区的气候可能发生过急剧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3.5-3ka BP期间,该地区大气CO2浓度上升,气候有变暖的趋势;3~1.2ka BP期间的地层^14C年代呈现大的跨度,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抬升并遭到强烈剥蚀有关.在1.2~0.6ka BP期间,该地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植被的生物量日渐减少.古森林的消失可能与在3ka BP左右研究区域气候变干有关,热带辐合带的南移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机制.
- 丁平沈承德王宁易惟熙丁杏芳付东坡刘克新
- 关键词:全新世珠江三角洲CO2
- 珠江三角洲埋藏古森林地层年代与沉积特征被引量:3
- 2012年
- 珠江三角洲四会市和高要市两地埋藏古森林在发育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层或多层腐殖质层。其中,四会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起止年代大致为4218±91 cal.aB.P.~3291±24cal.aB.P.;高要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发育有3期,它们的年代大致为49l0±64~1966±42cal.aB.P.,但在4347±63~4017±35cal.aB.P.和3658±45~3539±19cal.aB.P.之间发育中断,形成两层灰白色粘土层,3期腐殖质层(从上至下)发育持续的时间分别为1500a,400a和500a,约1000±500a。在四会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中,有机碳含量在26.2%~48.9%之间变化,δ^(13)C值波动介于-29.8‰~-25.6‰之间,其中,粘土层与腐殖质层边界点的有机碳含量为26.2%,δ^(13)C值为-25.6‰,对应的年代为3291±24cal.aB.P.;在高要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中,有机碳含量在20.3%~64.0%之间变化,δ^(13)C值波动介于-30.9‰~-29.0‰之间,而在腐殖质层之间的粘土层的中心位置,有机碳含量从上至下分别为1.0%和8.8%,对应的δ^(13)C值分别为-28.2‰和-27.8‰,较相邻腐殖质层平均δ^(13)C值偏正约2.0‰至2.5‰。腐殖质层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显示,埋藏古森林腐殖质层形成于湿地环境,而粘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与腐殖质层中的显著差异及粘土层的沉积特征则说明粘土层很可能形成旱地环境。沉积环境干湿变化的周期与腐殖质层持续的时间一致,大致为1000±500a,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在千百年尺度上的波动相关,而四会和高要两地古森林湿地发育的起止时间不一致则主要与两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不同相关。
- 丁平沈承德王宁易惟熙丁杏芳付东坡刘克新
-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湿地气候变化
- 核试验^(14)C在法医学上的应用:确定不明死者的出生时间被引量:2
- 2009年
-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大规模的大气层核试验活动,原本稳定的大气中CO2的14C含量迅速升高,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渗透到整个生物圈,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大气中CO2的14C含量开始迅速减少,其速度却远超过了14C自身的衰变速度,树轮和珊瑚等环境信息载体的14C记录都体现了这一迅速增长而后又衰减的过程。近50年对全球大气中CO2的14C含量的数据采集和发布,使人们发现了14C含量作为现代时间标尺的可行性。介绍了现代核试验14C在法医学鉴定中新的应用方向——根据牙釉质的14C含量确定不明身份死者的出生年代。对于无法判定样品形成于大气14C含量峰值前后的问题,尝试应用同一个人釉质完成时间不同的两颗牙齿的14C含量比较,来予以解决。实验数据结果与真实记录之间的绝对误差为1.4a,优于以前骨龄和牙齿磨损度等传统的法医鉴定方法。
- 王宁沈承德丁平易惟熙孙卫东刘克新丁杏芳付东坡袁洁
-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O_2气体碳同位素组成、更新特征及来源比例被引量:3
- 2010年
- 给出了雨季(7月)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两个土壤剖面(DHLS和DHS)中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和更新特征,探讨了土壤CO2气体的来源比例.结果表明:该林区土壤CO2气体含量变化范围为6120~18718μL.L-1,随深度增加而增大,75cm以下则逐渐减少.在DHLS剖面,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4.71‰~-24.03‰,与同层位气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1),模拟结果显示该剖面中的CO2气体主要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80%);而在DHS剖面,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19‰~-22.82‰,模拟结果显示除表层(20cm)90%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外,深部(40~105c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1%~94%).14C年龄显示,DHLS和DH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中的碳均为现代碳,14C年龄之间最大差值分别为8和14个月,DHL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更新速率较快.在DHLS和DH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14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0.0‰~107.2‰和102.5‰~112.1‰,高于现代大气CO2和同层位土壤有机碳的△14C值,土壤CO2气体可能是大气核爆14C的一个重要储库.
- 丁平沈承德王宁易惟熙丁杏芳付东坡刘克新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