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江新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外源氮对沼泽湿地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7年
-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受到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农业排水等外源氮素的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CH4和N2O通量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施肥试验模拟外源氮输入,设0,60,120,240kgN.hm-24种试验处理,探讨外源氮对沼泽湿地CH4和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氮促进了CH4和N2O排放。与对照处理比较,各施氮水平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181%,254%和155%,N2O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1%,100%和533%。外源氮输入对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影响不大,而N2O的季节变化形式随着氮输入表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不同施氮水平对CH4排放的促进作用与植物生长阶段和产CH4的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N2O排放通量随氮输入量呈指数增加(R2=0.97,p<0.01)。外源氮通过影响湿地微生物过程来进一步影响CH4和N2O的排放。
- 张丽华宋长春王德宣王毅勇顾江新
- 关键词:沼泽湿地
- 下辽河平原单季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及驱动机制被引量:4
- 2006年
-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N2O和CO2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气温、土壤Eh等相关因子。试验表明,观测期内3种气体排放各有其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稻田3种处理中的CH4排放规律一致,各处理的CO2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与相同处理的N2O变化规律相似。在整个生长季中,常规处理、无作物处理(CK)、无N处理的稻田CH4排放总量分别为1.55×102、0.74×102、1.36×102kg.hm-2;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80、3.25、1.21kg.hm-2;CO2排放总量分别为9.47×103、2.75×103、8.72×103kg.hm-2。从各处理排放总量分析,CH4和CO2为常规>无N>无作物,N2O为无作物>常规>无N。稻田CH4和N2O排放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含量与3种气体的排放密切相关;当土壤Eh降到-150mV以下时,土壤CH4排放剧烈。水稻植株对稻田CH4和CO2的排放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其参与使得CH4和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09%、244%;相对于常规处理来说,不施N肥能降低稻田N2O的排放,在整个生长季内,施用N肥使N2O的排放增加了49%。
- 王重阳郑靖顾江新史奕陈欣
- 关键词:N2OCH4稻田
- 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4、N2O排放特征及排放量估算被引量:21
- 2008年
-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3-2006年对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4、N2O通量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4和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稻生长季淹水期是CH4排放的强源,稻田排水后CH4排放显著下降,休闲期CH4排放微弱或呈弱吸收汇,整个生长季CH4排放呈现单峰型态,并随水稻植株生长和叶面积指数而变化;水稻生长季和休闲期N2O排放通量都很小,冬季休闲期有时还出现微弱的吸收现象。生长季一般在施肥和表土落干时都会出现不同强度的排放峰,除了几次比较显著的排放峰值外,其它淹水状态下N2O排放很弱;温度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的重要因子,稻田积水深度和气体排放无明显的相关性;水稻植株对稻田土壤CH4排放起促进作用而对稻田土壤N2O排放起抑制作用;稻田氮肥用量增加可以降低土壤CH4排放,但却增加了N2O的排放。根据试验数据对三江平原地区寒地稻田CH4和N2O排放总量估算值分别为0.1035 Tg/a和0.0021Tg/a。
- 王毅勇陈卫卫赵志春顾江新
-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三江平原寒地稻田
- 下辽河平原潮棕壤撂荒地和人工林N_2O、CH_4排放研究
- 2007年
-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潮棕壤撂荒地和人工林N2O、CH4排放进行了为期1年的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湿度、气温,土壤NO3--N、NH4+-N含量等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内人工林地土壤的N2O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撂荒地。撂荒地是大气CH4的源,而人工林则是CH4的汇。对人工林的观测结果表明,N2O排放与CH4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2=-0.351,p<0.05,n=36);而撂荒地两种气体排放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N2O排放通量和温度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土壤含水量在200g/kg以上时,土壤含水量与CH4气体排放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 王重阳郑靖顾江新史奕陈欣
- 关键词:撂荒地人工林N2OCH4
- 微信公众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4
- 2019年
- 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的主动推送式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需实践检验。在某农业大学进行的“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表明:接收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的学生组的平均成绩和评教结果均有显著提高,但教师和学生仍需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
- 顾江新蒋锐曲植
-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 太湖地区冬小麦田与蔬菜地N_2O排放对比观测研究被引量:31
- 2006年
- 2003年11月8日至2004年6月5日对太湖地区相邻的蔬菜地和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冬小麦田,在当季不施肥情况下的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同步对比观测,分析了N2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和农业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播种前的耕翻(表层大约7cm土壤旋耕)处理不会明显改变稻麦轮作农田整个旱地阶段的N2O排放总量,但却使小麦生长季初期的N2O排放明显减弱69%(p<0.01,p为相关概率),使小麦生长季后期的N2O排放明显偏高2.6倍(p<0.05),而对其余时间段的N2O排放作用不明显。与长期实行稻麦轮作的旱地阶段农田相比,由稻田改种蔬菜20多年的蔬菜地,其整个观测期的N2O排放总量比免耕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85%(p<0.05),比耕翻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99%(p<0.01)。蔬菜地N2O排放偏高的原因是土壤速效氮,特别是铵态氮含量明显偏高(p<0.01)。
- 姚志生郑循华周再兴谢宝华梅宝玲顾江新王定勇
- 关键词:N2O排放麦田蔬菜地
- 长期定位有机物料还田对关中平原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土壤N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农田土壤是大气光化学活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主要人为源之一.为定量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NO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关中平原26 a长期定位施肥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N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观测.除对照(CK)处理全年不施肥外,田间设3个施肥处理,冬小麦季分别为全化肥(NPK,165 kg·hm^(-2))、化肥加秸秆[NPKS,(165+40)kg·hm^(-2)]和化肥加牛粪[NPKM,(50+115)kg·hm^(-2)];夏玉米季均施等量化肥(188 kg·hm^(-2)).观测期内,CK处理NO排放通量较小[<12.2 g·(hm^2·d)^(-1)];各施肥处理均在夏玉米播种、施肥和冬小麦施肥后出现排放峰,其中NPK处理峰值最高[112.0 g·(hm^2·d)^(-1)].各处理NO年排放总量和排放系数分别为0.13~0.57 kg·hm^(-2)和0.04%~0.12%.NPKS和NPKM处理年排放总量较NPK分别减少17.6%和增加68.0%(P<0.05).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M冬小麦季排放总量降低41.1%~60.0%(P<0.05);但夏玉米季增加25.2%~292.1%(P<0.05).冬小麦季添加有机物料有效降低NO排放,而夏玉米季NO排放增加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 袁梦轩王晋峰谭跃慧魏静杨学云顾江新
- 关键词:秸秆还田牛粪长期定位施肥
- 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联网观测及模型研究
- 大气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之一。农田土壤是大气N2O最主要的人为排放源。田间观测和模型研究(统计模型、过程模型)是准确估算农田土壤N2O排放的重要手段。本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基于我...
- 顾江新
- 关键词:氧化亚氮
- 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通量特征被引量:8
- 2007年
-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主要与年际间降水及田间水分管理差异有关;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日变化与气温及地下5 cm温度变化有关.生长期N2O的排放较强,休耕期N2O排放量显著下降,冰冻期N2O的排放较微弱,融冻时N2O排放缓慢增强.生长期N2O平均排放通量为0.190 mg.m-2.h-1,收割后到冰冻期间为0.077 mg.m-2.h-1,冻融期间为0.017 mg.m-2.h-1.
- 陈卫卫王毅勇赵志春顾江新
- 关键词:三江平原N2O通量环境因子
- 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_2O排放通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6年
- 为探明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东北地区3种典型的旱地作物(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的N2O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湿度等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旱田作物的N2O排放在其各自生长季内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整个生长季观测中,常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和平均通量分别为:玉米田-26.2~822.1μg·m-2·h-1,平均通量110.3μg·m-2·h-1;大豆田-96.8~281.0μg·m-2·h-1,平均通量66.0μg·m-2·h-1;春小麦田-27.1~183.1μg·m-2·h-1,平均通量46.3μg·m-2·h-1。研究还表明,土壤湿度是制约旱田N2O释放的关键因素,在土壤湿度较低时,施N肥并不会增加N2O的排放量。从作物的整个生长季来看,施N肥处理比未施N肥处理的N2O排放量要高,具体表现在玉米田和春小麦田常规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是无N处理的3.88倍、1.10倍。
- 王重阳郑靖顾江新王绍斌史奕陈欣
- 关键词:下辽河平原N2O大豆春小麦排放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