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 作品数:20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成纤维细胞BCR/ABLmRNA
- 1999年
- 熊玉宁付家瑜李金兰常艳陈珊珊
- 关键词:RT-PCR慢性白血病
- 成人白血病特殊免疫标志细胞增殖特性的分析被引量:2
- 1991年
- 本文用流式细胞仪,以细胞膜分化抗原和DNA含量双参数测定法,探讨了57例各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和11例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抗原阳性表达细胞的增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型白血病细胞不仅有相应的分化抗原表达,而在不同病期相应的抗原呈彼消此长现象。HLA-DR^+细胞%、HI_(115)^+细胞%在初发、复发病人较高,在慢性期、缓解期病人较低。膜抗原和DNA双参数分析表明,白血病骨髓增殖期细胞中大部分为与各型白血病细胞相应的免疫标志细胞,根据白血病细胞这种增殖特性的变化,可预测疾病变化进程。
- 张海帆陈珊珊薛文韬李鲲
- 关键词:白血病流式细胞仪抗原
- 乐铂对HL-60细胞程序化死亡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4
- 1995年
- 从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DNA/蛋白质含量及DNA电泳等实验证明,在相当于临床治疗剂量范围内,乐铂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为诱发白血病细胞的程序化死亡。
- 殷玉志陈珊珊
- 关键词:乐铂药理学白血病抗癌药
- CD34抗原表达和DNA非整倍体的检出对急性白血病诊治的意义
- 1999年
- 观察具有CD34抗原表达和存在DNA非整倍体的急性白血病(AL)的短期临床疗效。运用流式细胞仪,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4抗原;采用溴化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DNA非整倍体。72例AL中,检出CD34抗原阳性32例,占44.4%;检出DNA非整倍体23例,占31.9%。各组病例中短期临床疗效有所不同,但统计学并未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CD34表达和DNA非整倍体的存在并不能提示短期临床疗效。
- 岑东裴仁治方亚晖周洁薛文韬陈珊珊冯明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CD34抗原非整倍体
- 骨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检测方法探讨
- 1994年
- 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与正常骨髓细胞按比例混合,体外模拟人缓解期白血病骨髓。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DNA(FCM-DNA)及FCM-免疫标志等方法测定,证明该三项实验的灵敏度达0.5%。
- 殷玉志陈珊珊张海帆薛文韬李鲲
- 关键词:流式细胞仪微小残留病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和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分型分析被引量:12
- 1993年
- 本文从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三方面系统观察了31例初治成人急性白血病,结果表明,形态学与细胞化学符合率84%,FAB分型与免疫学分型符合率93.5%,FAB分型与MIC分型符合率为96.8%,免疫学分型与MIC分型符合率亦为96.8%。在27例AML中,淋巴细胞抗原阳性(Ly^+-AML)6例,占22.2%。31例急性白血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5例,占48.4%。
- 王德炳邓星明陈珊珊丘镜滢吴平娜付剑锋单福香江滨史琪任汉云刘素贤陆道培
- 关键词: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
- 免疫学标志分析检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
- 1993年
- 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检测是目前白血病研究领域中关键问题之一,免疫学标志分析方法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在临床上有较大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免疫学标志分析检测残留白血病的机理,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残留病灶检测中的进展及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
- 乐晓峰张志彪陈珊珊
- 关键词:白血病
-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_1-ETO融合转录产物被引量:14
- 1994年
- 应用一对引物(ETOU_1/ETOD_1)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AML_1-ETO融合转录本,12例初治患者(M_111例、M_41例)中一致性扩增到预期的200bp大小的片段,其中7例证实有典型t(8;21)或其变异型。扩增片段大小及其限制性内切醇谱提示t(8;21)易位的AML_1和ETO基因断裂点局限于一个内含子。5例M_2已完全经解2~38个月仍检测到相同的AML_1-ETO融合mRNA,提示体内仍残存少量t(8;21)异常克隆。AML_1-ETO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是诊断和监测t(8;21)AML的有力手段。
- 乐晓峰陈珊珊付家瑜丘镜滢常艳
- 关键词: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 RARα/MYL融合mRNA是诊断和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标志被引量:6
- 1994年
- 应用四条引物(R_5,R_6,D_3,D_4)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20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RARα/MYL融合mRNA。建立的方法可在0.1ng细胞总RNA中检出RARα/MYL融合mRNA,相当于在10 ̄4~10 ̄5个正常细胞中检出一个APL细胞,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经KpnI酶切法确认。18例患者表达B型融合mRNA(290bn片段),2例表达A型(311bp片段)。2例患者在完全缓解(CR)达4周和16周时仍可检出融合mRNA。1例患者在CR期RT-PCR检测持续阳性,4周后;临床复发。4例在CR期随访9~29周融合mRNA均阴性。2例急性白血病在维甲酸治疗前拟诊APL,但RT。PCR检测阴性,这2例对维甲酸治疗无效,核型分别是t(8;21)和正常。我们认为,RARα/MYL融合mRNA与MYL/RARα融合mRNA一样,也是诊断和监测APL的一个敏感和特异的标志。
- 乐晓峰陈珊珊付家喻常艳丘镜莹江滨吴萍娜
- 关键词: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细胞和分子特征
- 1994年
- 自Rowley(1973)第一次描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t(8;21)染色体异常以来,人们逐渐发现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近年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t(8;21)在白血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有关的要点和进展。
- 乐晓峰陈珊珊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白血病细胞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