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峰
- 作品数:16 被引量:87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予氯雷他定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前CD3-CD19+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3-CD1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其对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之一。
- 陈云龙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修显红陈晓帆黄冬梅
- 关键词:自血疗法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B淋巴细胞
-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正常人群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等指标水平情况;检测并比较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治愈组、显效组、进步组及无效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等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组;CD3+CD8+、CD3+CD4+/CD3+CD8+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等指标水平明显变化,且CD3+、CD3+CD4+指标变化情况与疗效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有效指标。
- 陈云龙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黄冬梅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T淋巴细胞
- 慢性荨麻疹与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关性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近年来发现其病因、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群重要细胞群,是参与免疫调节和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目前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与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1]。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动态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指标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 陈云龙黄冬梅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外周血B淋巴细胞
- 色汗症2例
- 2012年
- 色汗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皮肤病,我科收治2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6岁。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周围出汗后皮肤有散在点状粉红色汗渍,衣领红染,容易洗脱,无明显自觉症状,汗渍数量与出汗多少有关,未接受治疗。患者既往多汗,无服药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无其他特殊饮食史。
- 韩素梅张木仙陈文峰
- 关键词:色汗症遗传病史自觉症状粉红色服药史饮食史
- 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泛昔洛韦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泛昔洛韦颗粒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临床指标、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_4^+、CD_4^+/CD_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高,CD8+水平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结痂时间及愈合时间明显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高,6个月后复发率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免疫状态,促进复发率降低。
- 张木仙韩素梅陈文峰
-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
-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二者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均降低,CD3+CD8+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后: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CD3+CD8+较治疗前升高,两组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是有效的,其对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慢性湿疹的机制之一。
- 陈云龙袁福宁杨庆镗林研研张永平陈文峰黄冬梅
- 关键词:自血疗法慢性湿疹T淋巴细胞亚群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抑制剂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研究
- 目的:
通过分别研究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抑制剂利凡诺及氯氰碘柳胺在体外抑制白念珠菌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后对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为今后研发出高效、安全、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 参照N...
- 陈文峰
- 关键词:白念珠菌利凡诺最低抑菌浓度
- 文献传递
-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128例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皮炎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依巴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韩素梅张木仙陈文峰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片依巴斯汀皮炎湿疹临床疗效
- 利凡诺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研究利凡诺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方法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利凡诺时对白念珠菌的M IC;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诱导菌丝形成,检测利凡诺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分别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在利凡诺作用前后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利凡诺在体外可以明显提高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利凡诺具有明显抑制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能力;利凡诺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壁有缺陷。结论利凡诺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白念珠菌的活性。
- 陈文峰张子平程波苏惠春
- 关键词:白念珠菌利凡诺最低抑菌浓度超微结构
- 氯生太尔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氯生太尔体外抗自念珠菌的活性。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氯生太尔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AF-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诱导菌丝形成,计算并比较实验组(氯生太尔作用后)和对照组(未加氯生太尔)10株白念珠菌菌丝的形成率;用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标准株CAF-2在氯生太尔作用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氯生太尔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且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可以明显提高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氯生太尔对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抑制实验,对照组见大量菌丝形成,菌丝形成率为91.2%±3.9%,氯生太尔实验组菌丝形成率为29.8%±5.1%,实验组菌丝形成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P〈0.05)。透射电镜观察氯生太尔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细胞表面出芽不规则,细胞壁外层的电子致密层分布不均匀,部分有缺失,透明层厚薄不一,部分细胞膜塌陷,局部破坏,胞内空泡增多;扫描电镜观察,氯生太尔作用后的白念珠菌,表面凹凸不平,出芽细胞少且出芽不规则。结论氯生太尔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白念珠菌活性。
- 陈文峰张子平程波
- 关键词:微生物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