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戊二酸绿色合成工艺及新型催化剂研究
- 环戊烯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中的C<,5>副产品——环戊二烯。由低价原料合成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也为C<,5>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戊二酸是很重要的有机化工原...
- 陈慧
- 关键词:环戊烯戊二酸磷钨酸铯盐
- 文献传递
- 环境友好催化氧化戊二醛合成戊二酸的方法
- 本发明为一种环境友好催化氧化戊二醛合成戊二酸的方法。传统的以混合二羧酸为原料的制备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产品纯度低。本发明以钨酸为催化剂,60~100℃下,使用25%-50%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催化氧化戊二醛合成...
- 戴维林杨新丽陈慧曹勇范康年
- 文献传递
- 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和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当中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很高,同时肾功能不全也是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但是肾功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尚未有很详细的报道。临床上常以血肌酐水平为基础,用公式...
- 陈慧
-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磁共振造影剂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造影剂是水溶性的填充顺磁性金属钆离子化合物的碳纳米管,平均长度小于300nm,半径2~10nm。该造影剂是在经纯化氧化切割后的管状结构...
- 孔继烈蔡少渝余绍宁陈慧
- 文献传递
- 基于几何整形16QAM DMT编码的可见光视觉成像通信系统被引量:2
- 2020年
- 随着发光二极管(LED)的广泛应用,基于LED的可见光通信(VLC)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可见光系统中接受光功率、光电二极管带宽和传输距离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并且提高可见光系统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几何整形(GS)16QAM(正交幅度调制) DMT(离散多音调制)编码的可见光通信方式,将GS 16QAM DMT编码调制与二进制灰度图像结合起来,以图像的形式来传输信号,并且在接收端将最大比率合并(MRC)技术与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相结合的解码方法。通过MATLAB仿真,我们发现相比较单一的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方式,与MRC结合可以使得系统误码率(BER)显著下降,并且在MRC比值为1.5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好的传输效果,此外,我们对比了1555、4444、169和88四种GS环形星座分布情况,发现在本系统中几何整形的最佳形状是环形1555。
- 韩思齐王哲陈慧迟楠
-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
- 一种用于合成戊二醛的含钨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选择氧化环戊烯制备戊二醛的新型多相含钨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该新型含钨催化剂是通过在合成HMS型全硅介孔分子筛的过程中加入钨酸前驱体的合成方法将具有催化氧化活性的...
- 戴维林杨新丽陈慧曹勇范康年
- 文献传递
- 口服携带细胞因子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肿瘤的预防作用被引量:2
- 2001年
- 将真核表达载体EGFPN1, pCMVhIL-12, pCMVhGM-CSF, pCMVmIL-12和pCMVmGM-CSF分别导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3261中, 扩增后经由胃管饲予BALB/c和C57BL/6小鼠, 6周后用Lewis肺癌细胞和4T1乳腺癌细胞对上述小鼠进行攻击. 在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小肠和肿瘤等组织器官中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和相应真核表达载体的整合. 小鼠血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CD8+/CD4+比率增大, 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各实验组肿瘤的生长较对照组缓慢, 部分小鼠肿瘤消退, 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该研究为减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基因治疗载体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李玉华陈慧郭坤元解咏梅王丰谢匡诚黄建生任大明
- 关键词:口服减毒沙门氏菌小鼠肿瘤预防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 PCR-RFLP鉴别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而简便的分子水平上鉴定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方法 采用通用引物ITS1(5’ TCCGTAGGTGAACCTGCGG 3’)、ITS4(5’ TCCTCCGCTTATTGATATGC 3’)对 7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核糖体的ITS(in ternaltranscribedspacer)区 (包含 5 .8SrDNA)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分别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vaI、TaqI、HinfI酶切。 结果 7种皮肤癣菌的ITS区扩增产物条带大小不同 ;以MvaI、TaqI、HinfI三种酶分别酶切PCR ITS区产物 ,7种皮肤癣菌均产生独特且易于区分的酶切图 ,尤其是MvaI酶产生的酶切图在种间差异最为明显。可将 7种菌明确区分开。结论 核糖体ITS区PCR RFLP分析是区分常见皮肤癣菌的有价值的方法。
- 李民龙丰兰和魁陈慧章强强王家俊任大明
- 关键词:PCR-RFLP皮肤癣菌
- BMI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及肿瘤干细胞中的研究
- 第一部分人喉鳞状细胞癌中BMI1基因的检测 目的:探讨人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中BM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MI1基因的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与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人喉鳞状细胞癌肿瘤标本和癌旁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定...
- 陈慧
-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免疫荧光染色肿瘤干细胞
- 滤泡性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人滤泡性淋巴瘤(FL)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57例来自中国上海地区的FL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14;18)和Bel-6、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7例FL中,常见的断裂点(发生频率≥10%)分别为14q32(68.4%)、18q2I(38.6%)、3q27(21.1%)、lqlO(15.8%)和lq21(12.3%),有19例(33.3%)F1L存在t(14;18)。18q21断裂点和t(14;18)在1-2级FL中的发生频率较高(57.6%和54.5%),而在3级FL中较低(12.5%和4.2%,P〈0.05);而3q27/Bel-6则主要发生在3级F1L(37.5%)中,较少发生在1-2级FL(9.1%,P〈O.05)中。在染色体数目改变上,发生频率≥10%的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有X+(21.1%)、lq+(35.1%)、5+(10.5%)、6p+(12.3%)、7+(22.8%)、12q+(10.1%)、18q+(17.5%)、1p-(14.0%)、6q-(14.0%)和14q32-(15.8%)。1-2级FIJ中18q+的发生频率高于FL3级(P〈0.05)。t(14;18)-F1L中14q32-的发生频率高于t(14;18)+FL(P〈0.05)。结论中国上海地区FTJ在细胞遗传学改变上主要为t(14;18)明显偏低以及1q+发生频率较高,且在3级FL中更加显著。
- 陈燕殷于磊朱雄增RichardIrons陈慧
- 关键词:淋巴瘤滤泡型细胞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