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作品数:11 被引量:9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沙格列汀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沙格列汀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30例新诊断T2DM患者,口服沙格列汀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谱、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PMNC核因子κB p65(Ser536)活性。血清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MNC NF-κB(Ser536)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沙格列汀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体质量、BMI、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周血PMNC磷酸化NF-κB p65(Ser536)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或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12周时血清hs-CRP水平仍显著低于治疗前(F=5.835,P<0.05)。结论沙格列汀有效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外周血PMNC NF-κB活性,发挥独立于降糖外的抗炎作用。 张莹 张浩航 谢毅娟 孟栋栋 陈慧 刘恩关键词:2型糖尿病 炎症 沙格列汀 核因子KB 产后大出血致产妇急性垂体危象4例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致急性垂体危象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2年1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收治的4例产后大出血致急性垂体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产妇均具有多次妊娠分娩史,因胎盘因素行剖宫产分娩发生难治性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2例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患者补充血容量后仍于产后6~10d出现混合型垂体危象,以神志改变及顽固性低钠血症为突出,血钠波动于111.1~121.1mmol/L,伴多种垂体前叶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经补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病情迅速改善。4例患者危象期后均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长期随访,病情稳定。结论产后大出血致急性垂体危象与妊娠期特殊生理状态有关,及时救治产后大出血、早期识别高危妊娠及产后急性垂体功能减退表现和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张莹 余琳 陈慧 孟栋栋 刘舒婷 苏春宏 陈敦金关键词:产后出血 服用苯乙双胍致乳酸性酸中毒一例报告 2007年 陈慧 唐彬关键词:苯乙双胍 乳酸性酸中毒 服用 神志不清 糖尿病史 胃内容物 G蛋白偶联受体120在肥胖患者腹部皮下和大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功能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l20)在肥胖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大网膜脂肪组织中mRNA表达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施行慢性胆囊炎择期手术的非超重患者[对照组,体质指数(BMI)〈23kg/m。]39例和肥胖患者(肥胖组,BMI≥25kg/m2)40例,测量体重、腰臀围、血糖、血脂等指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腹部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GPRl20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网膜组织中的GPRl20mRNA表达在肥胖组(0.876±0.076)和对照组(0.621±0.052)均高于两组皮下脂肪组织中的水平(0.479±0.028、0.421±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2.211,均P〈0.05)。肥胖组大网膜的GPRl20mRNA表达量(0.876±0.076)高于对照组(0.621±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P〈0.05),皮下脂肪GPRl20mRNA表达量在肥胖组(0.4794-0.028)与对照组(0.4214-0.03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4,P〉0.05)。(2)以大网膜脂肪组织GPRl20mRNA表达量为应变量,仅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腰臀比进入分析模型,所得模型R。=0.3730,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27和0.321。皮下脂肪GPRl20mRNA表达量与年龄、血酯等其他因素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肥胖患者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GPRl20mRNA表达明显升高,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是大网膜脂肪组织GPRl20表达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莹 谢毅娟 陈慧 刘恩 孟栋栋 欧智玲 刘舒婷 乔安意关键词:胰岛素抵抗 肥胖症 脂肪组织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视网膜病变(DR)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方法对2011年1~12月我科住院的2型DM患者128例分为3组:无视网膜病变(NDR)组46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BDR)40例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42例,检测其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等。结果 NDR、BDR、PDR组中依次升高,组间进行q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TG有显著差异(P<0.05);PDR组的HbAlc显著高于BDR组(P<0.05);DR与ISI呈现明显负相关,与FINS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DR的发生和发展与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陈慧 张莹 林榕 谢毅娟 孟栋栋关键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脂 胰岛素抵抗 预混胰岛素转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 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OA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中血糖达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70例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包括血糖不达标,低血糖发生,治疗依从性差)T2DM患者,停用预混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加OAD治疗。观察24周,根据血糖调整甘精胰岛素及OAD剂量和种类。观察转换前后血糖和空腹、餐后2 h C肽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体重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1)患者空腹血糖由转换前(7.64±1.36)mmol/L降至转换后(5.57±1.21)mmol/L,餐后2 h血糖由转换前(12.07±1.17)mmol/L降至转换后(8.94±1.56)mmol/L,HbA1C由基线时(8.28±1.24)%下降至(6.83±1.09)%(P<0.01)。(2)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用量由入组前(30.20±9.93)U降至(16.38±5.15)U,用量明显减少(P<0.01)。(4)治疗满意度调查评分指标改善(P<0.05)。(5)治疗终点24周时HbA1C>7%与HbA1C≤6.5%患者相比,病程更长,基线HbA1C水平更高,基线2 h C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A1C≤10%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T2DM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OAD治疗后血糖达标率上升,未引起低血糖及体重增加,治疗满意度提高。基线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基线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基础胰岛素联合OAD疗效的主要指标。 张莹 谢毅娟 孟栋栋 陈慧 刘恩 林榕 郑永雄 唐彬关键词: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疏血通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疏血通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9月入院治疗的8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每日给予α-硫辛酸60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每日给予疏血通6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肌电图腓总神经(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两组患者组内相比治疗前后症状有明显改善,传导速度相比治疗前加快,但组间相比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使用疏血通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安全,症状改善明显,药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陈慧 张莹 郑永雄 林榕 庄百溪关键词:疏血通 Α-硫辛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住院的T2DM患者198例(糖尿病足组42例、非糖尿病足组156例)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F组与NDF组在年龄、病程、吸烟史、2hPG、HbA1C、Scr、BUN、白蛋白UAER等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BMI、腰围、FPG、TG、TG、血清总蛋白、HDL-C、LDL-C、SBP、DBP、高血压病史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时与DF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病程、白蛋白、UAER(P<0.05)。结论:DF的发生与年龄、DM病程、吸烟史、血糖情况、白蛋白水平、Scr、BUN以及UAER等多因素有关,其中病程长、低白蛋白血症及UAER增高者DF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陈慧 张莹 郑永雄 刘恩关键词:糖尿病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筛选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75例为脂肪肝组,另选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T2DM非脂肪肝病患者73例为对照组。双能X线法检测骨密度,并检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C肽、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T2DM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TG、LDL-C、FC、FINS、BMI、骨质疏松发病率均较非脂肪肝组呈显著性升高(P<0.01或<0.05),而I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T2DM合并脂肪肝与TG、LDL-C、FC、FINS、BMI及骨质疏松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ISI呈负相关(P<0.01)。结论T2DM合并脂肪肝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张莹 郑永雄 唐彬 谢毅娟 陈慧关键词: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关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45 2011年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控制相关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的412例DM患者DR筛查分期资料与患者病史资料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和餐后1、2、3h血糖、胰岛素、c肽检测结果和血糖、胰岛素、c肽波动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DR及增生型DR(PDR)患病率随DM病程的延长明显增加;(2)非DR组、非PDR组及PDR组3组患者间年龄、DM病程、体质指数、高血压级别、HbAlC、餐后2、3h血糖、餐后1、2、3h血糖波动值、空腹胰岛素、餐后l、2h胰岛素、餐后1、2、3h胰岛素波动值、空腹c肽、餐后1、2、3hC肽、餐后1、2、3hC肽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餐后3h血糖、空腹胰岛素与DR发生在统计学上相关(P〈o.05)。结论餐后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餐后胰岛素、空腹及餐后c肽的检测和血糖、胰岛素及c肽餐后波动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DR是否发生的预测指标。 胡利 李东豪 陈慧关键词: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