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
-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脑室囊虫病44例临床分析
- 1995年
-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颅内所造成的疾病,脑实质、脑室和脑膜均可受累。病灶位于脑室者占脑囊虫病的11~17%。作者对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囊虫病作一临床分析。
- 陈卫国袁先厚魏希发
- 关键词:囊虫病脑囊虫病
- 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脑结核瘤3例
- 1995年
- 我科自1985年以来,收治3例首发症状为肢体抽搐的脑结核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24岁,3′(?)来右上肢不自主抽搐3次,末次呈大发怍状,长达2小时。否认结核史,胸片正常。CT提示左颞顶区有21×22.7mm低密度灶,其间可见两个略高密度环影,CT值42Hu,邻近脑室轻度受压,中线结构无移位,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CT值43Hu,周围低密度区26Hu。手术中见左顶叶距皮层20mm,有一边界清楚,约10×15×25mm肿块,褐红色,供血丰富,全切除。术后病检报告:结核瘤。
- 袁忠惠郭国炳陈卫国江普查袁先厚
- 关键词:癫痫发作首发症脑结核瘤
- 局限性脑挫裂伤对脑血流影响的分析
- 1997年
- 本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老、中、青三组共60例局限性脑挫裂伤病人脑血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了解此类损伤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伤后受累脑血管的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2)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不对称,病灶局部脑血流减低;(3)大脑中动脉(MCA)受影响程度不及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明显;(4)治疗前后脑血流状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TCD可为局限性脑挫裂伤的治疗,病程和伤情的判断等方面提供客观的指标和依据。
- 俞苏寰陈卫国郭国炳吴静
- 关键词:脑血流经颅超声多普勒TCD颅内压
- 上颈段脊髓肿瘤手术25例
- 1999年
- 陈卫国郭国炳袁先厚
- 关键词:脊髓肿瘤上颈段外科手术
-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改变的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34例急性脑外伤病人血清NSE浓度,都作NSE连续检测。结果:中型和重型脑外伤病人血清NSE含量。伤后结果:NSE水平升高明显,生存者以后逐渐下降,死亡者则持续升高;重型脑外伤病人首次血清NSE水平与格拉斯哥结果分级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急性脑外伤病人伤后血清NSE水平增高反映了脑损害的严重性,NSE连续测定有助于病人转归的预测。
- 陈卫国文志华李志强赵时雨袁先厚
- 关键词:病人NSE人血清急性颅脑损伤急性脑外伤
- 急性脑外伤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连续测定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①研究急性脑外伤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含量变化。②探讨中—重型脑损伤血清NSE改变的时间过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5 1例急性脑外伤病人血清NSE水平 ,对部分中—重型病人进行连续测定。结果 轻型组血清NS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 (P >0 0 5 ) ,中型组和重型组均高于轻型组 (P <0 0 0 1) ,重型组亦高于中型组 (P <0 0 5 ) ;中型组和重型组中的存活者首次血清NSE值即为峰值 ,以后逐渐下降 ,中型组伤后第 2天、重型组伤后第 4天接近正常 ;伤后近期死亡者NSE首次测定并非峰值 ,以后进行性增高 ,直至死亡。
- 陈卫国文志华郭国炳袁忠惠袁先厚
- 关键词:急性脑外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诊断
- 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被引量:5
- 2000年
- 汪晖陈卫国
- 关键词:无水酒精注射三叉神经痛
- 脑室内囊虫病54例分析
- 1999年
- 目的:对脑室内囊虫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分析54例脑室内囊虫病。结果:54例经手术治疗,近期疗效较好,好转50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死亡1例。结论:提示以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起病而缺乏神经性定位体征者应尽早行头颅CT、MRI或脑室造影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宜积极手术切除病灶,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常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陈卫国袁先厚
- 关键词:囊尾蚴病脑室病例分析
- 枕骨大孔减压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症
- 1996年
- 本文报道22例Chiari 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症,其中20例行枕骨大孔减压术,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作者认为,MRI对本病诊断价值最大,单纯广泛骨性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 陈卫国袁先厚
- 关键词:CHIARII型畸形脊髓空洞症
- β-七叶皂甙对脊髓缺血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2000年
- 目的 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害时β-七叶皂甙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12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组Ⅰ,n=6)和β-七叶皂甙组(组Ⅱ,n=6)。肾下阻断腹主动脉40min后开放,组Ⅱ于阻断前10min,静脉注射β-七叶皂甙1mg/kg后,继以0.15mg/kg·h微量泵持续给药至主动脉开放;组Ⅰ则以同样方法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作对照。采不同时相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丙二醛(MDA)水平。术后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和脊髓形态学变化。结果 β-七叶皂甙明显降低脊髓缺血期间AT-Ⅱ和MDA浓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减轻脊髓病理学损害。结论 β-七叶皂甙对脊髓缺血性损伤有良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T-Ⅱ的活性和抗过氧化反应有关。
- 汪晖陈卫国
- 关键词:脊髓缺血损伤Β-七叶皂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