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性氟中毒小白鼠皮质骨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 1991年
-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性氟中毒小白鼠长管状骨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骨表面不光滑、骨陷窝大小、深浅不一致,波状骨形成的特征是骨生长不均衡的证据,骨陷窝壁胶原纤维暴露、排列紊乱是类骨质形成增多、矿化不良的证据。
- 李晓冬王志成赵国良富德阎景龙
- 关键词:氟中毒扫描电镜
-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 (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 ,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 ,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 ,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表达水平。 结果 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 ,骨钙素、TGF -β1表达出现早 ,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 ,骨钙素、TGF-β 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 (P <0 .0 5 )。结论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 ,细胞因子表达早 ,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麻松阎景龙王新涛杨显生
- 关键词:颅骨缺损骨钙素骨髓基质细胞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
-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骨缺损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 麻松阎景龙林欣潘海涛王新涛杨显生
- 关键词:颅骨缺损骨移植细胞移植微小颗粒骨
- 燃煤污染型氟骨症患者骨密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对燃煤污染型氟骨症患者62人进行了骨密度检查,并选择非病区健康人76名作为对照。研究发现,氟骨症组40—49岁年龄段女性的桡、尺骨骨密度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氟骨症组50—59岁年龄段男性桡骨骨宽度明显大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文对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 赵国良李晓冬王志成阎景龙房德元富德郭相君
- 关键词:氟中毒氟骨症骨密度燃煤污染型
- SOD络合铜对氟性肾损伤拮抗作用—亚显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氟毒作用后 ,活性氧自由基对大鼠肾组织损伤的超微病理变化及人工合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 40只大鼠随机分为 4组 ,1正常对照组 :自由饮用自来水 ;2氟中毒组 :饮用 10 0 m g/L氟化钠 ;3治疗组 :饮用相同浓度的氟化钠同时腹腔注射络合酮 ;4治疗对照组 :饮氟同时食入硼。 5个月后处死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氟中毒组 ,肾小管微绒毛排列紊乱 ,脱失。胞膜基底褶变平 ,乃致细胞膜破裂。治疗组 ,注入 SOD模型配合物络合酮后 ,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活性氧自由基参与了肾组织的超微病理变化 。
- 张莉王志成李红富德边晓燕廖展如阎景龙管春鹏
- 关键词:氟中毒肾损伤亚显微结构SOD
- 微小颗粒骨磷酸钙复合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方法。方法采用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PC复合物作为支架材料,将rh-BMP与CPC液相混合,再与兔骨膜成骨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制成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将人工骨移植到兔骶棘肌肌袋内,于术后4、8、12周进行Masson三色法组织学观察、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其骨化及血管化情况。再将兔的桡骨制成骨缺损模型,用组织工程人工骨进行修复,于术后4、8、12周摄X线片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肌袋内成骨实验,除4周时A组与B组的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段两组的新生骨面积及新生血管面积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骨缺损实验,A组新骨形成的速度、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PC复合物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利于组织工程骨快速完成骨化及血管化。
- 谷守滨阎景龙郝晨光
- 关键词:微小颗粒骨血管化
- 卵巢切除和固定对大鼠松质骨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4
- 1995年
- 骨质疏松的主要危害是并发骨折,而骨折除了由骨量减少引起外,骨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处理时间的大鼠胫骨近瑞干骺端松质骨进行观察,卵巢切除和固定均可引起松质骨的三维结构变化,表现为骨小梁变细、表面不光滑,骨小梁连续性中断等,骨小梁间连接遭到破坏,因而引起松质骨的总体三维结构损害,其力学强度将明显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卵巢切除和固定双重因素并存时,松质骨结构改变更显著,骨小梁的连续破坏更严重,提示多因素作用可能明显地进一步增加骨折危险性。
- 阎景龙戴克戎袭世静
- 关键词:卵巢切除术骨结构骨质疏松
- 氟骨症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及维生素E水平的研究被引量:6
- 1991年
- 本文对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及维生素E(VE)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氟中毒患者血清L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VE水平低于正常人。LPo升高提示氟骨症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而VE水平低下则表明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这一结果为氟中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
- 富德李贞子吴莹王志成关德宏赵国良李晓冬阎景龙
- 关键词:氟骨症过氧化脂质维生素E
- 微小颗粒骨移植诱导细胞生长治疗大鼠骨缺损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诱导作用及复合MSCs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培养法获得大鼠MSCs,分别以块状骨和微小颗粒骨诱导MSCs,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s,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观察移植细胞成活情况.结果:MSCs与颗粒骨混合培养,ALP,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高峰提前,表达水平高于块状骨.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s组颅骨缺损愈合优于单纯植入微小颗粒骨,可见BRDU标记细胞存活.结论:微小颗粒骨具有骨诱导活性,复合MSCs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缺损愈合加快,移植细胞可存活.
- 麻松阎景龙林欣潘海涛王新涛杨显生
- 关键词:细胞生长半定量RT-PCR自体微小颗粒骨BRDU标记移植细胞骨诱导活性
- 运动负荷对骨骼的影响
- 1994年
- 运动负荷对骨骼的影响阎景龙综述戴克戎审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骨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老化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运动负荷是重要因素之一。1892年,Wolff发表了著名的骨改建定律,即骨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本世纪中期以后,有关骨的结构、...
- 阎景龙
- 关键词: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