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泽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催化剂
  • 4篇硫化
  • 4篇加氢
  • 4篇催化
  • 4篇NIW
  • 3篇硫化态
  • 3篇加氢脱硫
  • 2篇电镜
  • 2篇电镜研究
  • 2篇氧化铝
  • 2篇脱硫催化剂
  • 2篇晶化
  • 2篇晶态
  • 2篇加氢脱硫催化...
  • 2篇非晶
  • 2篇非晶态
  • 2篇AL
  • 2篇CE
  • 1篇电子衍射
  • 1篇乙烯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墨西哥国立自...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12篇金泽明
  • 6篇石亚华
  • 4篇李大东
  • 3篇王锦业
  • 3篇聂红
  • 2篇张迪倡
  • 2篇闵恩泽
  • 2篇王中南
  • 2篇宗保宁
  • 2篇李大东
  • 1篇杨清河
  • 1篇康小洪
  • 1篇曲良龙
  • 1篇孙乃健
  • 1篇程时标
  • 1篇龙湘云
  • 1篇田敏
  • 1篇胡天斗
  • 1篇建谋
  • 1篇庄福成

传媒

  • 4篇Chines...
  • 2篇石油学报(石...
  • 1篇石化技术
  • 1篇分子催化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石油化工
  • 1篇北京同步辐射...
  • 1篇全国催化学术...

年份

  • 2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iW/γ—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EXAFS研究
1998年
评价了具有不同Ni/(Ni+W)原子比的NiW/γ-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对硫化态催化剂进行了EXAFS表征。结果表明,Ni(Ni+W)原子比为0.23的催化剂表面上WS2颗粒最小,有利于形成Ni-W-S加氢脱硫活性相,其反应活性最高。
金泽明胡天斗
关键词:EXAFS催化活性
制备因素对Ni-W/C催化剂活性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1994年
研究了以沥青活性炭为载体的Ni-W催化剂制备参数与其加氢脱硫(HDS)、加氢脱氮(HDN)和加氢脱芳(HDA)活性的关系,并利用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透射电镜(TEM)研究了金属原子的近程配位情况及金属的分散状况.发现金属原子比、催化剂焙烧气氛和温度等对催化剂活性有较大影响.浸渍液PH值与载体PHIEP的相对关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浸渍方式有关.表征结果表明,“类WS2”结构的完整性影响了催化剂活性,焙烧气氛温度影响了金属硫化物的分散度.
孙乃健曲良龙金泽明石亚华李大东
关键词:活性
稀土(Y、Ce、Sm)对Ni-P非晶态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0
1993年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非晶态合金Ni-RE-P(RE=Y,Ce,Sm,下同)的热稳定性;用X-光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检测了在不同温度范围处理的样品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向非晶态Ni-P合金中加入少量稀土元素(Y,Ce,Sm),可显著提高非晶态Ni-RE-P 合金的热稳定性.样品的晶化激活能数据表明,Ni-RE-P 的各转变阶段的激活能都比Ni-P的大,说明Ni-RE-P 比Ni-P 更难晶化,即Ni-RE-P 比Ni-P更稳定.
张迪倡宗保宁金泽明田敏闵恩泽
关键词:稀土非晶态合金热稳定性镍-磷
Ni-Ce-P非晶态合金晶化前后的结构及苯乙烯液相加氢活性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用DSC、XRD 和SEM 方法初步研究了Ni-Ce-P 非晶态合金晶化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Ni-Ce-P 非晶态合金晶化过程中,首先产生少量Ni 微晶,加热到550℃后,非晶态结构完全被破坏,并产生Ni 和Ni_3P 晶相。Ni-Ce-P 非晶态合金的苯乙烯液相加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i-Ce-P 非晶态合金晶化后,加氢活性显著下降。氢吸附研究表面Ni 原子数的结果证实,这是由于晶化后表面Ni 原子数目减少。
宗保宁张迪倡金泽明
关键词:金属玻璃晶化苯乙烯
硫化态NiW/γ-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被引量:5
2002年
采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硫化态NiW/γ-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硫化态NiW/γ-Al2O3催化剂表面类WS2微晶主要以3R形式存在.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具有堆叠层数稍多且片晶较短的3R型WS2微晶与镍形成Ni-W-S活性相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
王锦业金泽明李大东石亚华聂红
关键词:硫化态加氢脱硫催化剂微观结构原油
NiW/γ-Al_2O_3加氢催化剂化学吸附性质的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采用脉 冲色谱 法测定了 噻吩在硫 化态 Ni W/ γ Al2 O3 催化 剂 上化 学吸 附 过程 中热 力 学函数的变 化,并与 噻吩加氢 脱硫( H D S) 反应 活性进行 了关联 . 结果 表明,噻吩 在硫 化态 Ni W/ γ Al2 O3催化剂 上的吸 附不能太 强,催化 剂中的 Ni 可以 降低噻 吩在催化 剂表面 上的吸附 强度,增 加 H D S 反应活性 中心的数 目. 从 H2 在 硫 化态 Ni W/ γ Al2 O3 催化 剂 上 吸附 后 的 程序 升 温脱 附 实 验 结果 发现, H2 在硫化态 催化剂 上有两种 吸附态, 高温脱附 所对应的 吸附态 与 H D S 反应有关 .
王锦业龙湘云聂红石亚华李大东金泽明
关键词:硫化态催化剂化学吸附噻吩加氢脱硫
TS1分子筛晶化过程的研究被引量:11
1999年
采用ICPAES, TEM, XRD,FTIR 和FTRaman 等技术研究了TS1 分子筛的晶化过程. 结果表明,TS1 分子筛的晶化过程从无定形SiO2 颗粒开始生长,以SiO2 颗粒的外表面为晶核不断发展,晶化过程的第一小时内主要以无定形的SiO2TiO2 共凝胶颗粒存在,1 h 后开始迅速形成TS1 晶粒,TS1 晶粒的生成与无定形SiO2 的消失同时发生,8 h 后基本上完成TS1 分子筛的成长,结晶度达到95 % , 形成完善的MFI拓扑学结构; 晶化过程初期基本上未见到锐钛矿TiO2生成. 随着晶化时间的推移,少量锐钛矿TiO2 开始出现. 样品的总钛含量在8 h 附近达到最大值,Ti4 + 基本上进入分子筛骨架. 值得一提的是,在晶化过程的第一小时内, MFI拓扑学结构尚未充分形成( 红外光谱中无1226 和550 cm - 1 特征吸收峰) , 但在960 cm - 1 处发现较弱的红外特征吸收峰,说明960 cm - 1 谱峰不是TS1 分子筛所特有,它可能属于TS1 分子筛的Si—O—Ti 键,也可能属于SiO2TiO2 共凝胶中的Si—O—Ti 键.
程时标金泽明吴巍闵恩泽
关键词:TS-1分子筛晶化分子筛催化剂
β-沸石晶体结构特征的电镜研究被引量:11
1997年
采用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子显微术、模拟像计算确定β-沸石点阵参数,即β-沸石属于单斜晶系:am=bm=1.74nm,cm=1.43nm,βm=114.5°。首次拍摄到可清楚分辨β-沸石4、5、6、12员环的结构像,像的衬度、各员环分布与模拟像、原子投影相互匹配表明所建立的晶体结构模型是正确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还直观显示β-沸石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高密度晶体缺陷,层错、不全位错、孪晶等类型晶体缺陷普遍存在于微晶粒中。
邹本三陈锡花金泽明王中南M.Jose-YacamanS.Tehuacanero
关键词:Β-沸石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电子衍射电镜
硫化温度对NiWF/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1994年
采用高压连续流动微反、XPS、EXAFS等手段考察了硫化温度对NiWF/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加氢脱氮催化剂活性相的组成及在硫化态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存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经300~400℃硫化的NiWF/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活性最高。当硫化温度为400℃时,W的硫化转化率已达极大(~77%);继续升高硫化温度.对W的硫化转化率影响不大.但使W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降低;当硫化温度为600℃时,有较完整的WS_2晶体形成。W对加氧脱氮催化剂的活性无直接贡献,W氧化物硫化后转变成WS2,提供了分散活性组分Ni的"初级载体",与Ni共同形成NiWF/Al_2O_3加氢脱氮的活性相。硫化温度在300℃以下时,由于大量的W仍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显然不利于形成这种由WS_2、Ni共同组成的活性相。当在300~400℃硫化时,Ni在催化剂表面层中的浓度最高,此时结合能为853.0eV的Ni在催化剂中的相对含量也达到极大值。NiWF/Al_2O_3催化剂中Ni的状态及其在表面层中的含量是影响该催化剂加氢脱氮活性的主要因素。
建谋金泽明石亚华李大东
关键词:氧化铝硫化温度催化剂
NaAlO_2-CO_2法制备拟薄水铝石过程中的转化机理被引量:49
1997年
探讨了NaAlO2CO2法制备拟薄水铝石(Pseudoboehmite(PB),即αAlO(OH),也称一水氧化铝,也有写Al2O3·H2O)过程中的转化机理,经大量实验证实在NaAlO2CO2法成胶过程中存在两种生成水合氧化铝的平行反应,即NaAlO2溶液的中和反应和水解反应,中和反应可以制备拟薄水铝石,水解反应则生成三水氧化铝(Bayerite,即β1Al(OH)3或β1Al2O3·3H2O).此外,若在成胶过程中终点pH值控制得较低,则发生复合反应生成丝钠铝石.
杨清河李大东庄福成石亚华康小洪金泽明
关键词:偏铝酸钠拟薄水铝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