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旭

作品数:46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基因
  • 10篇血管
  • 10篇再狭窄
  • 8篇基因治疗
  • 7篇质粒
  • 5篇血管再狭窄
  • 5篇疼痛
  • 5篇注射
  • 5篇靶向
  • 4篇血管支架
  • 4篇植入装置
  • 4篇手术
  • 4篇微球
  • 4篇米粒
  • 4篇纳米粒
  • 4篇壳聚糖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动脉支架
  • 3篇质粒DNA

机构

  • 2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南开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三博脑科...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天津医院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清华大学玉泉...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费城儿童医院

作者

  • 46篇金旭
  • 22篇宋存先
  • 7篇冷希岗
  • 7篇孙洪范
  • 7篇熊蔚
  • 6篇张超
  • 6篇王保国
  • 5篇王海
  • 5篇曾敏
  • 4篇刘兰霞
  • 4篇朱敦皖
  • 4篇杨菁
  • 3篇刘天军
  • 3篇申颖
  • 3篇王满燕
  • 3篇梅林
  • 3篇姚康德
  • 2篇张琳华
  • 2篇李二立
  • 2篇陈旼旼

传媒

  • 7篇中国康复理论...
  • 7篇国际生物医学...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生命世界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携带基因的血管支架及用于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
宋存先金旭张超张琳华孙洪范鲍军波冷希岗刘兰霞高潤霖罗彤杨菁
以血管支架为基因运载的平台,通过化学键和免疫偶合将一种由DNA抗体—阳离子脂质体—DNA组成的三元分子自组装复合载体固定在血管支架的胶原涂层上,构建一种血管内靶向定位基因投递新方法和新技术。并用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血管支架再狭窄基因治疗
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粒局部给药抑制血管再狭窄的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制备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粒并观察其抑制兔颈动脉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生的效果。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紫杉醇纳米粒,用物理吸附法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建立兔颈动脉损伤模型,在血管局部灌注不同浓度的修饰纳米粒。28天后,取出局部给药的颈动脉血管,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制备的载紫杉醇纳米粒粒径300nm左右、包封率80%以上且表面带正电荷。体外药物释放呈两相释放。28天后,血管内局部灌注紫杉醇纳米粒悬液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并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达到30mg.mL-1时,可完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局部灌注正电荷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悬液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抑制效果随纳米粒悬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梅林宋存先金旭车永哲金喆孙洪范
关键词:血管再狭窄
哈佛医学院人文教育的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瓶颈"问题。美国哈佛医学院近年来尝试的新型创新课程"患者-医生"项目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这一项目的了解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陷的分析,为解决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金旭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
带有抗 DNA lgM-DNA 复合物的植入装置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抗DNA IgM-DNA复合物的植入装置及制备方法,带有抗DNAIgM-DNA复合物的植入装置包括血管支架或人工心瓣膜,在血管支架或人工瓣膜上设置有带有巯基的胶原膜,胶原膜上设置有抗DNA IgM,抗...
宋存先冷希岗孙洪范金旭王满燕
文献传递
生物医学工程学仿真在麻醉模拟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2016年
目前医学院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死记硬背地学习和师带徒式传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均能很好地传授知识,但在技能的培训、复杂病情的管理和团队的决策方面显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生物医学工程学仿真技术在模拟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部分弥补这一不足,在医学教学,包括麻醉学教学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已经成为教育的趋势,就此课题作一综述.
金旭曾敏熊蔚
关键词:模拟教学麻醉
七氟烷用于癫痫手术麻醉及其对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不同呼气末含量七氟烷对开颅手术癫痫及非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图的影响。以探讨七氟烷是否适合癫痫手术过程中麻醉的维持,并且确定其最佳麻醉维持剂量。方法24例癫痫患者和15例非癫痫需要开颅手术患者常规麻醉后,切开硬膜后置入皮层电极,分别控制呼气末七氟烷含量0.7,1.0,1.3,1.5MAC,稳定15min后记录皮层脑电图,记录并分析棘波和其它脑波变化。结果癫痫组患者在1.0,1.3MAC七氟烷含量时,棘波数量和导联数与0.7MAC时无明显变化,而1.5MAC棘波频数和导联数明显高于0.7MAC时(P〈0.05)。非癫痫组患者在0.7,1.0,1.3MAC时均无棘波出现,在1.5MAC部分病例出现棘波,且导联弥散。随着七氟烷含量的增加,患者其它脑电波形变化相似,α和β波频率减少,δ波频率增加,而θ波频率变化不明显。结论癫痫患者手术时,如果进行皮层脑电监测,七氟烷含量控制在低于1.3MAC为宜。如果术中脑电监测时,无论是否癫痫患者,七氟烷含量大于1.5MAC均可能影响监测结果。
金旭吉勇熊蔚白勤
关键词:开颅术七氟烷癫痫皮层脑电图
叶酸修饰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肿瘤细胞靶向作用被引量:12
2012年
合成了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4s-PLGA-PEG-NH2),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滤色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利用EDC缩合法与叶酸偶联,得到叶酸修饰的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紫外光谱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对纳米胶束进行了表征;对载药纳米胶束在HeLa细胞中的摄取及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经叶酸修饰的星型多臂端氨基PEG-PLGA载药纳米胶束可有效提高HeLa细胞的摄取率以及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表明其可作为一类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马桂蕾赵顺新金旭陈旼旼张政朴宋存先
关键词:星型聚合物纳米胶束叶酸靶向
0X26偶联载内吗啡肽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透血脑屏障机制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 制备新型包载内吗啡肽(EM)的偶联脑主动靶向抗体OX26的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HBPG-PLGA)纳米粒,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MEC)研究其透血脑屏障(BBB)机制.方法 利用新型材料HBPG-PLGA通过复合乳液法制备载EM的纳米粒,在其表面偶联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OX26,通过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不同配方纳米粒透过BBB的机制.结果 制备的载EM HBPG-PLGA纳米粒稳定,电镜下呈核壳结构,平均粒径(170±20) nm,Zeta电位约-27 mV,与OX26抗体的偶联效果较好,药物可以缓慢释放72 h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载EMHBPG-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透BBB能力,其机制与细胞内吞作用有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纳米粒被内吞后,EM与纳米材料在细胞内分离,EM进入BBB,产生药理作用.结论 制备的偶联OX26载EM纳米粒稳定,能达到较好的透BBB作用,其机制与BMEC内吞作用有关,内吞后药物分离,进入脑内产生药理作用.
金旭熊蔚曾敏吕丰包汉梅刘天军
关键词:纳米粒主动靶向内吞
抗血管再狭窄载药纳米微球的研制及效果评价
孙洪范宋存先杨菁梅林金旭
该项目完成了紫杉醇纳米微粒的制备,并用DMAB对紫杉醇纳米微球进行了表面修饰。对该表面修饰的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尿激酶纳米微粒,证实尿激酶活性可维持24小时。证实表面修饰的纳米微粒可提高血管对其吸收性。完成了表面修...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再狭窄尿激酶
侧脑室内连续注射神经肽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侧脑室内连续注射神经肽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探讨神经肽S对疼痛和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Veh组)、假手术神经肽S组(Sham-NPS组)、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组(CCI组)、神经肽S低剂量组(NPSl组,0.1 nmol/L)和神经肽S高剂量组(NPSh组,1 nmol/L),每组8只。制备CCI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左侧侧脑室置入微透析用导针,自术后第8天起每日侧脑室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第14天检测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并通过高架十字迷宫检测焦虑行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左侧杏仁核区神经肽S受体(NPSR)的表达。结果与Sham-Veh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14 d出现明显疼痛和焦虑行为(P<0.01),NPSh组明显缓解(P<0.01),NPSl组与CC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显示,与CCI组相比,NPSh组杏仁核区NPSR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神经肽S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逆转CCI大鼠的疼痛和焦虑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杏仁核NPSR上调有关。
金旭曾敏熊蔚罗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侧脑室注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