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惠 作品数:20 被引量:108 H指数:7 供职机构: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速度(CBFV)的不同变化。方法:收治HIE足月儿100例,分为轻度、中重度各50例,无HIE足月儿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临床表现,应用颅脑多普勒超声于其生后检查MCA各项血流参数,讨论分析HIE患儿的各项血流参数的动态变化与HIE的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IE组Vs、Vd较对照组减慢;缺氧缺血性脑病越重,Vs、Vd流速减慢越明显,RI、PI、Vs/Vd值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HIE患儿脑血流出现异常变化,应用TCD检查时可发现MCA各项血流参数均有改变,且具有及时、无创、准确、经济、可重复性的优势。 段淼 郑兴惠关键词:多普勒超声 足月儿 大脑中动脉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过程中IL-6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3年 胎儿官内窘迫及围产期窒息一直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甚至影响到其长期生存质量的临床危重症。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窒息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早期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明显提高。但由于窒息及窒息后造成的心、脑、肾等全身多脏器缺氧缺血损害在临床中却并不少见。同时,新生儿心肌细胞、心血管功能尚未成熟,心脏储备低, 郑兴惠 于红霞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 缺血 心肌损害 3685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因素及其对策探讨 被引量:3 2011年 据国内外大范围调查统计分析,听力障碍在各种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居于首位,占新生儿总数的0.3%左右。新生儿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同时也是新生儿可筛查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1]。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我院产科及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 郑兴惠 陈佳琳 张苹琳 黄婷 简秋萍 方玲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 住院新生儿 听力损伤 筛查方法 外毛细胞 胎吸助产 神经肽P物质对大鼠高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p38MAPK信号途径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在高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2只早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给代母鼠并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空气加SP组、高氧加9 g/L盐水组、高氧加SP组。空气加SP组和高氧加SP组动物每天予腹腔注射SP 1×10-6mol·L-1·kg-1,正常对照组和高氧加9 g/L盐水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9 g/L盐水。实验7 d后,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肺湿/干质量值(W/D)及肺组织中SP的含量;检测PCNA观察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38在肺组织中的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38MAPK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但SP干预组肺损伤较高氧加9 g/L盐水组有所减轻。肺W/D在第3、7天高氧肺损伤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氧加SP组比高氧加9 g/L盐水组肺W/D在第7天显著降低。空气加SP组和高氧加SP组肺组织中的S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免疫组化显示,高氧加9 g/L盐水组p38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SP干预后p38MAPK阳性细胞较高氧加9 g/L盐水组明显减少。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高氧加9 g/L盐水组p38MAPK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干预后高氧加SP组p38MAPK含量低于高氧加9 g/L盐水组。各组肺W/D值、PCNA组织分布表达与p38MAPK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高氧应激可激活损伤肺组织p38MAPK活性,SP对高氧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高氧诱导的p38MAPK的激活实现的。 李青 徐树红 郑兴惠 毕云霞 许峰 黄波关键词:高氧肺损伤 神经肽P物质 P38MAPK 颅内出血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早期监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颅脑多普勒超声早期测量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V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后24 h内收入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0~34周的早产儿。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测量生后24~72 h 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血流参数,根据有无IVH将入选早产儿分为IVH组和非IVH组,并将IVH组根据出血程度分为轻度组及重度组,比较不同组间患儿MCA的Vs、Vd、RI和PI的变化。结果共纳入65例早产儿,29例确诊为IVH,检出率44.6%,其中31.0%为重度出血。IVH重度组和轻度组生后早期Vs、Vd均高于非IVH组[Vs:(48.6±5.0)、(44.9±4.2)比(39.6±4.6)cm/s,Vd:(13.6±2.9)、(10.5±2.3)比(9.2±2.1)cm/s],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I低于非IVH组[RI:(0.68±0.01)、(0.75±0.04)比(0.80±0.06),PI:(1.37±0.20)、(1.55±0.25)(1.68±0.29)],重度组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IVH呈现脑血流的低阻力及高灌注现象,表现为MCA的Vs、Vd值增高和RI、PI值降低。生后早期动态监测早产儿MCA的血流参数变化,可一定程度预测IVH的发生并协助判断IVH程度。 段淼 郑兴惠 何清关键词:颅内出血 大脑中动脉 脑血流速度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因素,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1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给予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49例为试验组,同期单用辅助通气治疗的7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总氧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治愈率(89.8%)高于对照组(69.4%),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7.16,P<0.05);试验组的辅助通气持续时间及总氧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U=20.979和12.997,P均<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呼吸衰竭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安红霞 郑兴惠 张金花 张欣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 辅助通气 呼吸衰竭 婴儿 NO吸入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PPHN患儿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NO吸入治疗3d,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第1天静脉滴注小剂量[5μg/(kg·min)]多巴胺以及多巴酚丁胺24h。治疗后第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0%、60.0%,两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aO_2、SaO_2升高而PaCO_2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NO吸入联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治疗PPHN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氧合水平,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循环功能。 简秋萍 苏丽君 姜世成 郑兴惠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2018年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皮肤薄嫩,自身免疫力低下,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率高,这就增加了新生儿病房抗菌使用率,根据WHO的一份调查报告[1]显示,我国儿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于80%,新生儿病房甚至高达100%。随之而来的是耐药率大幅增加,成为临床共同难题。 杨义 赵欣 郑兴惠关键词: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分布 耐药性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8年 影响早产儿的慢性肺部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和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有任何有效的BPD治疗或预防策略。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提示其可能会减轻BPD的严重程度,为BPD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本综述总结了干细胞治疗BPD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使用干细胞移植改善新生儿BPD动物模型肺损伤的临床前数据,这些研究提供了移植最佳干细胞类型、最佳时机、移植对象、移植途径和剂量的数据和安全问题,还讨论了BPD干细胞治疗成功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随访2年的情况。 杨义 郑兴惠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干细胞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早产儿 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观察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感染性休克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抗休克、抗感染、抗炎、调整血糖以及必要时给予镇静等治疗,观察组另行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早期液体复苏1、6 h,记录两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尿量、输液量、血糖(GLU)、p H、碱剩余(BE)、乳酸;于早期液体复苏前及复苏1、6 h,记录观察组患儿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HR、MAP、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以及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补液相关并发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结果早期液体复苏1 h时,观察组输液量、p H、BE均高于对照组而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 05);早期液体复苏6 h时,观察组尿量、p H高于对照组而RR、HR、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与复苏前比较,观察组患儿复苏1 h时HR降低而MAP、CO、CI、SV、SCRI均升高(P均<0. 05),复苏6 h时HR、CO、CI降低而MAP、SV、SCRI升高(P均<0. 05);与复苏1 h比较,观察组患儿复苏6 h时HR、CI降低而MAP、SCRI升高(P均<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缩短,补液相关并发症、MODS发生率降低(P均<0. 05)。结论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指导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可更有效地纠正休克状态,降低补液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张苹琳 郑兴惠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