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艳波
- 作品数:13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对比分析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且行MR血管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研究中的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检出肿瘤49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83.67%、85.71%;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P<0.05),但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此两种检查方法。
- 王俊鹏邵艳波朱莉莉陈方奇
- 关键词: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 1541例头晕患者与血压的关系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头晕患者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541例头晕患者进行血压检测,按头晕性质及年龄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非旋转性头晕患者22.9%(280/1224)血压增高,而旋转性头晕患者11.0%(35/317)血压增高,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非旋转性头晕患者血压增高发生率隨年龄增长而增高;中青年组10.9%,老年前期组25.0%,老年组29.8%(P<0.01)。结论对45岁及以上的头晕患者,尤其是非旋转性头晕患者,要重视血压检测。
- 张广生曲方邵艳波何祥
- 关键词:血压
- 1541例头晕患者与血压的关系
- 2005年
- 为探讨头晕与血压的关系,对1 541例头晕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并按头晕性质及年龄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旋转性头晕患者22.2%(280/1 262)血压增高,而旋转性头晕患者12.5%(35/279)血压增高,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非旋转性头晕患者血压增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青年组10.9%, 老年前期组25.0%,老年组29.8%(P<0.01)。结论:对头晕患者,尤其是非旋转性头晕患者要进行血压检测, 对45岁及以上患者更应重视。
- 张广生曲方邵艳波何祥
- 关键词:头晕血压增高血压检测老年前期年龄增长中青年
- 脑出血死亡时间与死因
- 2005年
- 为探讨脑出血不同死亡时间的死因,对341例脑出血死亡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天内死亡者 98.2%死于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68/171),仅个别病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心脏病变和其它原因:4-7 天死亡者中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仍居首位(68/79,86.1%),肺内感染居第二位(4/79,5.1%);8-14 天死亡者中,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所占比例降低(36/55,65.5%),肺内感染比例增加(9/55,16.4%); 15-21天死亡者中肺内感染上升至第一位(9/23,39.1%),消化道出血居第二位(5/23,21.7%),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退居第三位(4/23,17.4%),多器官功能衰竭居第四位(3/23,13.0%);≥22天无死于脑疝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者,消化道出血上升至死因的第一位(5/13,38.5%),肺内感染居第二位(4/13,30.8%), 多器官功能衰竭居第三位(3/13,23.1%)。结论:脑出血后在不同的时间死因有所不同,临床抢救治疗时应制定相应措施。
- 张广生曲长海曲方邵艳波何祥
- 关键词:脑出血死亡时间死因
- 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诊断和64排螺旋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观察对比。结果:64排螺旋CT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与定性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诊断,P<0.05。<0.05。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为病情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 吴琼邵艳波吴海燕严莉
- 关键词:64排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
- 鞍上池血肿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鞍上池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31例首次头颅 CT所见符合典型鞍上池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头痛 30例 ( 96 .8%) ,呕吐 2 2例( 71.0 %) ,一过性意识障碍 3例 ( 9.7%) ,昏迷 2例 ( 6 .5 %) ,脑膜刺激征阳性 2 6例 ( 83.9%) ,有局灶神经障碍 3例( 9.7%) ,2 8例 ( 90 .3%)全脑血管造影为阴性 ,病程中无内科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痊愈出院。结论 鞍上池血肿患者临床表现如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 ,与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显区别 ,病情相对较轻 ,并发症少 ,预后良好 ,恢复期短 ,全脑血管造影绝大部分阴性。此型病例大多数适合内科保守治疗。
- 牛平邵艳波王耀山何祥
- 以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Wallenberg综合征1例
- 2005年
-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既往健康。20年吸烟史,每日吸烟30~40支。母亲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因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晕、视物转动、呕吐5h,于2005-07-10急诊入院。心电监测示交界性心律,Ⅰ、Ⅱ、Ⅲ,aVF,V4~9导联ST段J点上抬0.1mV,T波正向。心率平均46/min,最慢26/min。静推阿托品0.5mg,5min后心率升至110/min,血压由123/86mmHg升至170/94mmHg,15min后心率降至90/mim,血压120/80mmHg。
- 张广生曲方邵艳波何祥
- 关键词:WALLENBERG综合征首发表现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导联ST段既往健康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伴脑内血肿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a SAH首次头部CT所见以明显的脑内血肿,伴发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积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头痛12例(85 .7% ) ,呕吐8例(5 7.1% ) ,一过性意识障碍2例(14 .3% ) ,昏迷6例(42 .9% ) ,抽搐2例(14 .3% ) ,脑膜刺激征阳性11例(78.6 % ) ,表现局灶神经功能障碍10例(71.4 % )。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或/和手术、尸解证实颅内动脉瘤。12例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出院。2例死于脑疝。结论 a SAH伴脑内血肿病例一般病情较重,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的发生率高。这与额、颞叶脑实质受损,功能障碍相关。早期头部CT扫描主要表现为半球间裂、脑岛池部位的蛛网膜下腔积血,伴发明显的额、颞叶血肿。一经DSA明确动脉瘤,只要病情许可,最佳处理是尽快外科治疗。
- 牛平陈欢意王耀山徐惠芹邵艳波何祥
- 关键词:一过性意识障碍脑血管造影检查头部CT扫描脑膜刺激征定位体征
- 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诊断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支气管镜确诊的18例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表现。结果 CT显示支气管黏液嵌塞呈指套状11例(61.1%)、短管状3例(16.7%)、葡萄状4例(22.2%)。MPR显示指套状11例,10例增强扫描黏液栓均无强化,7例病灶周边见肺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结论 "指套征"为支气管黏液嵌塞的较特征性CT表现,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邵艳波徐华强朱莉莉陈方奇袁新平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 肌间沟臂丛阻滞的CT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臂丛麻醉时将麻醉药注入臂丛鞘内有时不能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臂丛鞘的关系。文中应用CT观察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非异感(non-paresthesia,NPAR)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2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每组随机选择8例行CT检查,扫描范围自C3至T3平面,并行注药侧的冠、矢状面CT重组成像,测量臂丛上、中、下干周围局麻药物的扩散范围。结果局麻药局限性分布于臂丛鞘内,肌间沟水平为完整的鞘样结构,其下方有明显的分隔,局麻药的分布范围在臂丛上干、中干2组间无明显差异,下干PNS组麻醉药分布高于NPAR组(P<0.05)。2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N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结论臂丛鞘是多腔结构,局麻药物注射的位置和深度直接影响阻滞效果,偏向尺侧的手术采用PNS定位效果更好。
- 徐华强袁新平何绍明周宁邵艳波曹波
-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阻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