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连昕

作品数:56 被引量:137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10篇皮肤
  • 7篇真菌病
  • 6篇念珠
  • 6篇念珠菌
  • 6篇皮炎
  • 5篇疗效
  • 4篇蛋白
  • 4篇疗效观察
  • 4篇磷酸化
  • 4篇磷酸化STA...
  • 4篇菌病
  • 4篇甲真菌
  • 4篇甲真菌病
  • 4篇红斑
  • 4篇病原菌
  • 3篇寻常型
  • 3篇寻常型银屑病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机构

  • 5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市第一医...
  • 2篇日本九州大学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荆州职业技术...
  • 1篇深圳市沙井人...
  • 1篇武汉市医疗救...
  • 1篇监利县人民医...

作者

  • 55篇连昕
  • 25篇涂亚庭
  • 19篇冯爱平
  • 18篇林能兴
  • 16篇郑岳臣
  • 15篇陈思远
  • 15篇吴艳
  • 14篇黄长征
  • 12篇曾敬思
  • 12篇毛叶红
  • 12篇钱悦
  • 7篇陈善娟
  • 7篇朱里
  • 5篇刘志香
  • 3篇邬焱卿
  • 3篇谭志建
  • 3篇黄长征
  • 3篇刘志香
  • 2篇刘厚君
  • 2篇崔隽生

传媒

  • 13篇中华皮肤科杂...
  • 7篇临床皮肤科杂...
  • 6篇医药导报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中国药房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9篇2007
  • 10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尖锐湿疣的免疫分子发病机制探讨
涂亚庭林能兴刘志香刘厚君陈善娟黄长征冯爱平连昕朱里杨义成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在1998.9~2002.9间我们分别采用Rt-PCR法、PCR...
关键词:
关键词:尖锐湿疣免疫分子发病机制
湖北及周边地区46年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统计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及周边地区46年间浅部真菌感染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方法 归类、统计1960年1月-2006年12月(1991.9-1992.7缺如)期间本科真菌室分离鉴定的浅部真菌感染中的病原真菌.标本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门...
曾敬思谢建敏毛叶红连昕郑岳臣祝兆如邬焱卿白锦霞崔隽生邓国亮谭志建冯爱平
关键词:病原菌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病皮肤癣菌
4种真菌引起儿童全身广泛感染1例被引量:1
2006年
报告1例由4种真菌引起的儿童全身广泛性感染。患儿男,13岁。全身出现脱屑性红斑、斑块,脱发,灰甲及甲变形10年。头部皮损真菌学鉴定为许兰毛癣菌,臀部皮损培养见紫色毛癣菌生长,指甲刮屑培养出絮状表皮癣菌,踝周鳞屑和趾甲屑培养为污染菌,舌部系白念珠菌感染,经伊曲康唑0.1g/d口服,治疗6周完全治愈。
冯爱平钱悦吴艳连昕郑岳臣
关键词:头癣甲真菌病体癣念珠菌病真菌感染
念珠菌性阴茎富尼埃坏疽1例
目的:报告1例由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阴茎富尼埃坏疽(Fournier’s gangrene),探讨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分析皮肤损害,多次适时取溃疡坏死组织作病理检查和病原菌检查...
郑岳臣吴艳李家文吴安陆连昕
文献传递
武汉地区夏季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及病原菌分析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夏季甲真菌病流行病学、病甲特征及其与病原菌之间的关系,为甲真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郑岳臣邬炎卿毛叶红冯爱平连昕江萍徐刚陈兴平
关键词:甲真菌病病原菌分析流行病
文献传递
蕈样肉芽肿浸润性皮损中树突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树突细胞(DC)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DC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MF斑片/斑块期的表皮及真皮浅层内存在大量的未成熟DC和成熟DC,主要是CD1a+、CD1c+、Lag+/Langerin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肿瘤期的真皮内也见大量的CD1a+、CD1c+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但Lag+/Langerin+DC更多见于表皮和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少见,而此处CD1a+、CD1c+未成熟DC明显增多。结论 在MF斑片/斑块期,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发生了迁移,可能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肿瘤期真皮内大量CD1a+DC可能对相应的免疫耐受产生作用。
冯爱平Matthias LüftlEcka LichaAlexander Steinkasserer刘志香陈思远连昕涂亚庭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树突细胞表型特征抗肿瘤免疫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B7-H1分子的表达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B7-H1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方法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B7-H1的自然表达水平.同时收集S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来判定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结果活动期SLE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上B7-H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SLE患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B7-H1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1=0.42,只〈0.05;r2=0.52,P2〈0.05);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组淋巴细胞表面B7-H1分子数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明显增高(t=3.20,P〈0.01)。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B7-H1表达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0.00、6.75和4.33,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B7-H1表达增加.且与SLEDAI成正相关,B7-H1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
冯爱平王菲吴艳连昕陈善娟刘志香
关键词:红斑狼疮单核细胞B7-H1
肿瘤抑制基因ING4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年
ING4( 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目前该基因已成为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有关ING4基因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罕见报道.
朱里陈思远吴艳林能兴连昕黄长征刘厚君涂亚庭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
中药引起红汗症2例被引量:2
2005年
冯爱平吴艳陈思远林能兴连昕
关键词:药引小汗腺大汗腺色汗症色素性
APNP对白念珠菌杀菌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常压低温等离子体(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的杀灭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杀菌机制。方法观察白念珠菌标准株经不同放电气体流量、作用时间及作用距离的APNP喷流处理后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处理后念珠菌细胞内外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APNP处理后的菌株生长明显被抑制,通入的放电气体He/O2以2/0.06 L/min的抑制作用比2/0.02 L/min明显,处理时间10 min明显优于2 min,作用距离1 cm优于2 cm。扫描电镜观察APNP处理后的菌体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破裂,菌体干瘪,透射电镜下可见菌体细胞壁、细胞膜破裂,胞内物质外漏,细胞内物质稀疏。结论 APNP喷流对白念珠菌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且放电气体中氧气含量相对越大,处理时间越长,作用距离越短,杀菌效果也越明显。其主要杀菌机制可能与APNP中活性粒子导致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的破裂有关。
连昕陈娟冯爱平曾敬思郑岳臣
关键词:白念珠菌杀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