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进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微囊藻
  • 3篇藻毒素
  • 3篇铜绿微囊藻
  • 3篇微囊藻毒素
  • 2篇噬藻体
  • 2篇噬藻体PP
  • 2篇释放量
  • 2篇温度升高
  • 2篇温室效应
  • 2篇蓝藻
  • 1篇稻瘟
  • 1篇稻瘟菌
  • 1篇滇池
  • 1篇毒性效应
  • 1篇对接
  • 1篇絮凝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再悬浮
  • 1篇振荡

机构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

  • 12篇赵进
  • 7篇赵以军
  • 7篇程凯
  • 3篇杨劭
  • 3篇杨娇艳
  • 3篇许敏
  • 2篇甘小妮
  • 2篇吴刚
  • 2篇蒋金辉
  • 1篇吴红艳
  • 1篇朱迟
  • 1篇田小方
  • 1篇荣茜茜
  • 1篇陈传红
  • 1篇张艳慧
  • 1篇牛晓莹
  • 1篇刘婷婷
  • 1篇万坚
  • 1篇夏苇
  • 1篇赵良元

传媒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在4个条件下培养了鲍氏织线藻:(1)25℃+400μmol/mol(CK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测定了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下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藻细胞的大小均没有影响;CO2升高提高了宿主藻的生物量;温度和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使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提前,而且对吸附率和释放量存在交互作用,使其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属于协同作用,而对其释放量的影响则能够互相抵消。上述结果说明温室效应将能够导致噬藻体PP增殖能力大幅度增加。
牛晓莹程凯荣茜茜许敏赵以军赵进
关键词:温室效应噬藻体释放量
溶藻细菌W5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培养被引量:6
2009年
文章探索了溶藻细菌W5的发酵工艺,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其生长和溶藻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将W5扩大至10L的发酵罐培养,结果表明,发酵液的溶藻效果与摇瓶培养的结果一致:当发酵液与铜绿微囊藻藻液按1:100混合时,溶藻效果可达82%,比优化前的溶藻效果提高了10倍。
许珂吴刚余文平赵进赵以军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发酵工艺
稻瘟菌CYP51不同亚型的同源模建及与烯唑醇对接模型的比较
2012年
为开发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的高效、特异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DMIs),实现水稻稻瘟病的有效防治,对稻瘟菌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同源模拟,并通过分子对接比较分析了稻瘟菌CYP51两个亚型(MG-CYP51F1和MG-CYP51F2)与烯唑醇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稻瘟菌中MG-CYP51F1和MG-CYP51F2与烯唑醇的结合模式基本相同,疏水作用是其结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活性空腔内相互对应的相同或相似疏水性氨基酸共同形成了与配体结合的疏水口袋。MG-CYP51F1和MG-CYP51F2都可以作为药物设计的靶标,对基于靶酶的药物设计过程不构成影响,这为稻瘟菌高效特异DMIs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蔡诗雨刘婷婷张阳万坚杨劭赵进杨娇艳
关键词:稻瘟菌同源模建分子对接
镉胁迫条件下贪铜菌WS2与水稻互作抗Cd的研究
In the heavy-metal pollution,cadmium (Cd)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heavy-metals,and can severely i...
石遵计杨媚袁梦姚琦王淞巴婉妮赵进张征峰谢波
关键词:BIOREMEDIATION
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丝状蓝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研究在日光光照条件下,以自然水体中存在的丝状蓝藻作为噬藻体PP的野生宿主,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藻在60min时能够达到的吸附率为1.79‰,吸附系数为8.09%,噬藻体PP感染野生宿主藻的潜伏期介于45~75min之间,平均释放量为34.32PFU·Cell-1。上述结果一方面说明,噬藻体PP感染野生宿主藻的吸附系数、潜伏期及释放量均远小于以实验室培养的鲍氏织线藻作为宿主所得到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说明,噬藻体PP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裂解野生宿主的能力,这将有助于解释噬藻体PP在淡水富营养化水体中具有广泛分布的现象。
姜红程凯肖慈琼张艳慧赵以军赵进
关键词:噬藻体丝状蓝藻潜伏期
搅拌方式对絮凝除藻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振荡方式(回旋式与往复式),不同振荡强度及不同藻细胞密度对絮凝剂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絮凝沉降发生后,藻细胞再悬浮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旋式搅拌处理下产生的絮凝效果要明显优于往复式振荡,60r/min回旋式搅拌1min可以得到100%的去除率,而往复式搅拌可得到的最佳去除率仅为30.7%;且絮凝效果随搅拌强度的增加有明显提高;藻细胞密度越高,需要的搅拌强度也越大;絮凝沉降后的静置时间越长,则越不容易发生再悬浮.
刘世昌田小方赵以军程凯许敏赵进
关键词:絮凝铜绿微囊藻
Bio-F生物吸附剂对水中铁锰的去除与特性被引量:4
2012年
以Bio-F(Bio-F生物吸附剂)为材料,研究其对水中Fe2+和Mn2+的去除能力与特性.结果表明,Bio-F可同时去除水中Fe2+和Mn2+且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描述Bio-F吸附Fe2+和Mn2+的过程,表现为单分子层化学优惠吸附,其对Fe2+和Mn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达4.91和3.80 mg/g.Bio-F对Fe2+和Mn2+的吸附为吸热反应且在pH 6~7范围内可保持86%以上吸附能力(P>0.05).较高的c(Ca2+)和c(Mg2+)可明显抑制Bio-F去除Fe2+和Mn2+的能力(P<0.05),但高c(PO43-)则可促进该吸附过程(P>0.05).Bio-F经10次再生后对Fe2+和Mn2+的去除率分别达97.27%和94.67%.Bio-F无毒安全,采用Bio-F处理高铁锰饮用水具有应用潜力.
赵良元朱迟蒋金辉杨娇艳赵进杨劭
关键词:
2株高效溶赤潮异湾藻放线菌的鉴定及溶藻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从武汉周边土壤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强溶藻能力的放线菌,命名为B-10和G-11.研究了2株菌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金藻(Golden algae)的溶藻效果及溶藻方式,通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株放线菌对赤潮异湾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都有较好的溶藻效果,对微小原甲藻和金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且在传代5次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溶藻效果,按1%的体积比接种5d后B-10和G-11对异湾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9.44%.通过溶藻方式研究,发现2菌株都是通过释放胞外代谢物溶藻,且胞外代谢产物对温度敏感,当温度达到100℃时会使2种溶藻物质失活.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初步判断,B-10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的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类群,菌株G-11属于链霉菌属的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类群.
于风娟徐玲玲程凯吴刚杨季芳陈吉刚赵进
关键词:赤潮异湾藻链霉菌
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905为研究对象,对4种条件下:(1)25℃+400μmol/mol(对照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藻的生物量及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与CO2浓度升高能够协同刺激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长,CO2浓度升高能导致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培养物中总毒素含量的上升,且总毒素含量与藻的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单个藻细胞的平均产毒量不会随CO2浓度升高而提高。上述结果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温度与CO2浓度的同时升高)将有可能造成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水华的生物量增加,总产毒量将随之增加。
高欣许敏薛学洋赵以军赵进程凯
关键词:温室效应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
滇池蓝藻“水华”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16
1999年
慎池不同季节微囊藻水华的冻触藻浆注射小白鼠,其LD_(50)分别为432mg/kg,313mg/kg.287mg/kg,样品含肝毒素或微囊藻毒素(Mierocystin-LR).毒素用HPLC进行分析制备,得到如下结果:A样、B祥和C样均含Microcystin-LR,此外,A样中还含Microcystin-RR,B样含Microcystin-YR,C样含Microcystin-RR和Microcystin-YR,这反映滇池蓝藻水华在不同季节优势种不一样.优势藻的产毒情况有差别,从而引起水质的季节性变化.
赵以军王旭谢青程凯李玉元吴红艳赵进甘小妮
关键词:蓝藻水华微囊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