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萍
- 作品数:75 被引量:269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型脑钠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探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型脑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3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Ⅱ级组(21例)、Ⅲ级组(52例)、Ⅳ级组(2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抗心力衰竭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和LVEF,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再入院患者数和死亡患者数,对比不同结局患者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结果经过治疗,3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均降低,LVEF均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LVEF数值逐渐减小(均P <0. 05)。完成治疗后1年内,40例患者再次入院,5例患者死亡,再次入院患者在本次治疗后血清BNP水平高于1年内未入院的患者,死亡患者本次治疗后血清BNP水平高于生存患者[(943±276) ng/L比(785±230) ng/L、(998±294) ng/L比(615±28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016,P=0. 003;t=2. 903,P=0. 005)。结论血清BNP联合LVEF可以客观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其中血清B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李雅贾辛未冯翠娜冯惠平赵文萍
- 关键词:心力衰竭B型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
- 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胰岛素对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 付立强贾辛未付静静高淑贤王艳飞解俊敏高宏博赵文萍
-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依赖性及反向使用依赖性被引量:8
- 2017年
- 普通人群心律失常发病率5.3%,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常引起患者心悸、乏力、气短甚至反复晕厥或猝死。近年来侵入性电生理干预措施得到迅猛发展,但药物仍然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主要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自开始应用起,始终缺乏足够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针对心房颤动治疗方面,理解并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离子机制,选择安全、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经成为心内科尤其心电生理医生面临巨大挑战。
- 赵文萍高原刘彤严干新
-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快速心律失常心电生理反复晕厥干预措施心房颤动
- 临时气囊漂浮电极不同静脉心脏起搏途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临时气囊漂浮电极不同静脉心脏起搏途径的植入及起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80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股静脉)、B组(右锁骨下静脉)、C组(左锁骨下静脉)、D组(右颈内静脉)各20例,各组应用相应的静脉穿刺途径植入临时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右心室起搏,对4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时间、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电极植入深度、成功率、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B组、C组静脉穿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D组穿刺时间最短;②B组、C组、D组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A组起搏电极植入深度最深,为(63.11±2.33)cm(P<0.05),B组、C组、D组电极植入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④A组成功率最高(100%),B组、C组、D组各有1例换用其他途径。各组比较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4种临时气囊漂浮电极静脉心脏起搏途径均安全有效,但右侧颈内静脉途径电极植入时间短,起搏迅速,并发症少,更适合临床推广。
- 王艳飞赵文萍任越尹博英张芳
- 关键词:气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
-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植入CRT-D1例
- 2018年
-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近年来优化的药物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除颤器(CRT-D)已经成为收缩功能不良的心衰患者一线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经CRT-D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
- 付静静解俊敏张靖王艳飞李向欣赵文萍贾辛未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螺内酯联合ACE抑制剂等药物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损伤后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 目的:探讨螺内酯、ACE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联合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冷冻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液氮冷冻左室游离壁固定部位造成急性心肌损伤(AMI)建立大鼠心衰模型,将制模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 赵文萍张增祥贾新未潘焕军尹博英刘刚刘坤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损伤螺内酯ACE抑制剂心肌细胞凋亡超微结构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胰岛素对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在围手术期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与胰岛素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进行干预,比较两种干预方法对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首次发生STEMI并于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入院即刻血糖≥11.1 mmol/L的非糖尿病患者114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GLP-1干预,59例)和对照组(胰岛素干预,55例)。对比两组术后心肌灌注、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及心肌梗死面积(MIA)、心肌挽救指数(MSI),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的峰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MIA减少[(15±12)g vs(20±14)g,P<0.05],MSI增加12%(0.64±0.13 vs 0.56±0.12,P<0.001),但MAC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结论:STEMI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围手术期应用GLP-1可以在安全调节血糖的同时,逐步改善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减少MIA,但未发现其对围手术期的心肌灌注及6个月MACE发生产生影响。
- 付立强贾辛未张琪潘焕军陈春红刘胜辉祖玉刚李雅吴艳民赵文萍
- 关键词:高血糖症胰高血糖素样肽-1心肌再灌注
- 螺内酯联合ACE抑制剂等药物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损伤后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螺内酯、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冷冻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液氮冷冻左室游离壁固定部位造成急性心肌损伤(AMI)建立大鼠心衰模型,将制模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单纯AMI组(n=16);②AMI+卡托普利+卡维地洛干预组(n=16);③AMI+三药(卡托普利+卡维地洛+螺内酯)联合干预组(n=16)。另加④假手术组(Sham,n=12)共4组。分笼饲养14周。对于各组心肌损伤坏死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等进行检测以及电镜下观察凋亡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观察指标:(1)凋亡率(%):以④(5.07±2.27)最低,依次为③(10.26±2.46)、②(13.68±1.86)、①(16.22±3.07),P<0.05;(2)超微结构:①和②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坏死最严重-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部分或大部分嵴膜融合消失、部分肌节排列紊乱、核即将融解消失;③变化较轻,仅表现为线粒体部分嵴膜融合消失和糖原数量减少,双层核膜融合,与醛固酮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和螺内酯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一致。结论螺内酯可减轻损伤边缘部位尚存心肌细胞早期凋亡,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 赵文萍张增祥刘刚刘超刘坤申
- 关键词:螺内酯心肌细胞凋亡超微结构
- 螺内酯联合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损伤坏死后心肌重构的影响
- 心肌梗死后机体长时间处于神经内分泌激活状态,从而引起靶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一系列改变,左心室心肌发生重塑(LVRM),LVRM不仅影响急性期心功能状态,而且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和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独立地影响心...
- 赵文萍
- 关键词:螺内酯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心肌重构
- 辛伐他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NF-α及NF-κB的影响
- 2014年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最重要的保护途径是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缺血预适应能够起到心肌保护作用[1],但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并不能预测缺血事件的发生,因而缺血后适应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心肌缺血后适应是指在心肌缺血后、长时间再灌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缺血心肌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的心肌血流再灌注,以提高缺血心肌对之前缺血的耐受性.已有资料证实,缺血后适应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面积[2-3],但是通过反复、部分开通冠状动脉血流达到缺血/再灌注后适应的措施,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较大风险及困难[4].
- 王艳飞贾新未赵文萍王凤娟刘亚宁张芳张丽敏王鸿超
- 关键词:辛伐他汀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NF-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