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鹏
-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吉林省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抗病毒作用研究
- 机体在与病毒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宿主体内进化出了许多可以干扰病毒生命周期的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即宿主限制因子(Host restriction factors,HRFs),通过HRFs介导的天然免疫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
- 李昌杜寿文王茂鹏朱羿龙谭鹏叶飞金宁一
- 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对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
- 引言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所患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流行范围广和传染性...
- 赵飞谭鹏杜寿文曹婷婷许汪邢彬王茂鹏朱羿龙尹逊哲李昌金宁一
-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细胞系
- 文献传递
- 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和筛选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构建并筛选表达新城疫病毒(NDV)F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F),通过PCR扩增F基因,克隆至pMD18-T Simple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将测序正确的F基因克隆至笔者所在实验室自行构建的新型鸡痘病毒穿梭载体pTS2GFPV150中,获得重组质粒pTS2GFPV150-F。然后将其与鸡痘病毒FPV282E4株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同源重组,挑取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噬斑,经多轮筛选获得重组病毒rFPV-F,应用PCR、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对重组鸡痘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获得NDV F基因及重组F基因的鸡痘病毒rFPV-F,并证实F基因已被整合到鸡痘病毒基因组中,且在感染细胞内被成功表达。本研究成功获得了1株表达NDV F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为下一步开展动物体内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 辛舒田明尧曹佳媛薛斐杜寿文谭鹏肖朋朋陈兴郭海宁金宁一
-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F蛋白同源重组
- 重组鸡痘病毒rFPV_(Hg-Hp)理化特性检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检测各理化因素对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的影响,为临床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经热、酸、碱、乙醚、氯仿、胰蛋白酶、超声破碎、紫外线照射处理后,接种于CEF细胞,通过测定TCID50观察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毒力活性的变化,由此分析这些理化因素对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不耐高温,在55℃作用45 min或60℃作用15 min即可完全灭活;但是其对酸和乙醚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pH值为3-9的范围内,pH值的变化对病毒滴度无明显影响;同时紫外线照射无法使得培养基中的病毒粒子完全灭活;该病毒对氯仿、胰蛋白酶较为敏感,二者均可使病毒滴度下降;在适应的条件下,重组鸡痘病毒rFPVHg-Hp对超声波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 刘继李昌朱羿龙朱光泽张艳芳杜寿文谭鹏李一权郭焱李金泽邢彬金宁一
- 关键词:重组鸡痘病毒病毒滴度
- 表达猴免疫缺陷病毒Env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和筛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构建并筛选表达猴免疫缺陷病毒(SIV)Env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FPV),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SIV env基因,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入本实验室自行构建的FPV穿梭载体pTKET中,获得重组质粒pTKET-SIV env,然后将其与FPV282E4株共转染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筛选标记,通过噬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应用PCR、RT-PCR、Western印迹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和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通过10次噬斑筛选,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重组FPV基因组中,RT-PCR、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SIV Env蛋白在感染细胞内表达且具有抗原性;连续传代20次,PCR、RT-PCR、Western印迹均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整合、转录和表达,且未能扩增出FPV-TK基因,表明重组病毒遗传稳定性良好,且病毒已经纯化。结论:获得表达SIV Env蛋白的重组FPV,为进一步免疫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朱羿龙李昌刘存霞杜寿文王茂鹏叶飞谭鹏邢彬刘继朱光泽郭焱金宁一
- 关键词:重组鸡痘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
- 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对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研究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bIFITM3)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抑制作用,本试验将表达bIFITM3的重组质粒pLV-bIFITM3和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对照质粒pLV-EGFP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系。用O型FMDV感染稳定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噬斑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bIFITM3对O型FMDV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IFITM3与EGFP的BHK-21细胞系,bIFITM3表达后显著抑制FMDV感染BHK-21细胞,且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循环的早期阶段就已显现。本试验证明bIFITM3在FMDV感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为口蹄疫的防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赵飞杜寿文谭鹏曹婷婷许汪邢彬王茂鹏朱羿龙刘立明赵翠青李昌金宁一
-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BHK-21细胞
- 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被引量:3
- 2015年
- 参照GenBank中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bIFITMs)编码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目的序列。将扩增产物连接至pMD18-T载体上,测序,使用DNAStar、DNA MAN、MEGA6.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关键位点氨基酸比对,并完成进化树的绘制。同时,将测序正确的目的序列进一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LV-EGFP,转染HEK293T、BHK-21细胞,通过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验证外源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bIFITMs编码序列,完成其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成功构建含有bIFITMs编码序列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LV-bIFITM1、pLV-bIFITM2、pLV-bIFITM3,且在HEK293T、BHK-21细胞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探讨bIFITMs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动物转基因抗病毒育种提供了试验基础。
- 谭鹏杜寿文辛舒朱羿龙王茂鹏叶飞邢彬李昌金宁一
- 关键词:真核表达
- IFITM1/2/3敲低细胞株的构建与筛选
- 目的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2/3 (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1/2/3)是2009年Cell首次报道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目前已发现其对9个科的...
- 李昌杜寿文王茂鹏谭鹏刘存霞朱羿龙金宁一
- 稳定表达人IFITM3的A549细胞株建立及其对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
- 2016年
- 目的:为深入研究IFITM3抗禽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细胞模型,建立稳定表达人IFITM3蛋白的A549细胞株。方法:首先合成引物,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CR扩增IFITM3基因,进行DNA测序分析。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 LV-Puro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LV-IFITM3,转染A549细胞,在确定IFITM3可表达后,利用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稳定表达IFITM3的细胞株,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获得的稳定细胞株进行鉴定,同时分析IFITM3蛋白在稳定细胞株的分布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最后,基于建立的稳定细胞株,用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作为病毒测试模型,对IFITM3的抗病毒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成功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源IFITM3基因,构建了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并通过质粒转染结合嘌呤霉素压力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FITM3的A549细胞,且IFITM3主要分布在膜组分上,并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IFITM3可抑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结论:成功获得稳定表达IFITM3的A549细胞,证明了IFITM3可抑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为进一步深入探讨IFITM3限制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和分子机理提供了细胞模型和实验基础。
- 姜颖越杜寿文曹婷婷赵飞王茂鹏谭鹏辛舒朱羿龙李文杰李艳茹李太元李昌金宁一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