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燕常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腹腔
  • 7篇腹腔镜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肿瘤
  • 5篇胃癌
  • 3篇食管
  • 3篇胃癌根治
  • 3篇胃癌根治术
  • 3篇胃切除
  • 3篇胃切除术
  • 2篇新生血管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食管鳞状
  • 2篇食管鳞状细胞...
  • 2篇食管肿瘤
  • 2篇手术
  • 2篇清扫术
  • 2篇胃癌D2根治...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莆田学院

作者

  • 14篇许燕常
  • 13篇李志雄
  • 9篇潘国烽
  • 8篇林文霖
  • 3篇吴宁
  • 3篇谢雪茹
  • 3篇林杰成
  • 3篇吴海燕
  • 2篇郭仁杰
  • 2篇黄汉兴
  • 1篇吴继煌
  • 1篇郑茂松
  • 1篇黄智清
  • 1篇陈健
  • 1篇陈建方
  • 1篇林建生
  • 1篇陈健

传媒

  • 4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普外科电...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膜解剖指导下的精准手术理念在胃癌D_(2)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由于胃系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复杂的旋转、折叠和融合,手术中通常难以辨识。如何正确认识胃系膜的边界与范围,精准进入膜解剖层面,完成胃系膜的完整切除,是胃癌膜解剖手术的难点。本中心多年来在龚建平膜解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Shinohara的筋膜解剖理论,提出膜解剖“精准手术理念”,并应用于胃癌临床实践中,在保证D_(2)根治的前提下实行分区完整胃系膜精准切除术.
许燕常李志雄潘国烽李俊鹏
关键词:完整切除切除术胃癌
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与前方清扫术的对比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膜解剖的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原位保脾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为105例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施行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原位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按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分为环周组(n=49,清扫脾叶血管前侧方及后方淋巴结)与前方组(n=56,仅清扫脾叶血管前侧方淋巴结),对比分析两组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脾门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脾门淋巴结阳性患者数及阳性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并分析脾门淋巴结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左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周组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长于前方组(P<0.05);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周组胃周淋巴结清扫总数、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多于前方组(P<0.05);两组胃周阳性淋巴结数量、脾门阳性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门淋巴结阳性率为16.19%(17/105),χ^(2)检验显示,肿瘤大小、第2站淋巴结阳性与否、pTNM分期与脾门淋巴结阳性有关(P<0.05)。环周组脾门淋巴结阳性患者例数多于前方组(12 vs.5,P=0.031)。环周组脾门前方淋巴结阳性患者12例,其中3例同时伴有脾门后方淋巴结阳性,3例均为T_(4)期、Ⅲ期患者。结论: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原位保脾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可靠,与前方清扫术相比,可彻底完全清扫脾叶血管前侧方及后方淋巴结,获得更多的脾门淋巴结及脾门阳性淋巴结,有助于避免脾门后方阳性淋巴结遗漏,增强胃癌手术清扫效果,尤其适于T_(4)期、Ⅲ期胃上部癌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李俊鹏许燕常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D2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通过比较同期开展的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以评价其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7月接受手术的31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6例采用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15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组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总数及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胃癌D2根治术可获得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林文霖许燕常李志雄谢雪茹潘国烽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腹腔镜
抑癌基因PTEN与食管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2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检测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Kaplan-Meier法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ESCC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63.7%(65/102),在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达到96.7%(29/30)(P<0.01)。PTEN表达强度与浸润深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MVD呈负相关(P<0.01),而与ESCC预后呈正相关。[结论]PTEN表达下调可能参与ESCC发生及肿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评价ESCC患者预后的较好指标。
林杰成李志雄吴宁林文霖林建生郑茂松许燕常
关键词:PTEN新生血管化病理性CD34预后
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区169例行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资料,其中92例仅清扫脾门前方淋巴结(对照组),另77例行脾门环周清扫,即在常规清扫脾门前方淋巴结的同时加做脾门后方的淋巴结清扫(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具可比性。两组在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阳性淋巴结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显明显延长,但淋巴结清扫总数、收获脾门淋巴结阳性患者例数、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均增加(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环周清扫术安全可行,同时能够避免脾门阳性淋巴结的遗漏。
许燕常李志雄潘国烽吴海燕李俊鹏
关键词:胃切除术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4月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实施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镜组) 15例,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 15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218.33±130.43) ml、手术时间(156.67±65.07) min、术中输血3例与开腹组术中出血(228.33±116.95) ml,手术时间(145.00±57.88) min、术中输血4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切口长度[腹腔镜组(5.20±1.01) cm和开腹组(13.63±1.82) cm]和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7.13±1.88) d和开腹组(12.53±3.11) d]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13.3%和5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开腹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K-M生存曲线显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长期生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进行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发生低等优点,同时在预后生存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许燕常李志雄林文霖陈健吴海燕潘国烽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腹腔镜预后
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182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在术中行鼻肠管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营养管给予瑞素或各类营养液治疗。结果所有食管、贲门癌术中均顺利留置鼻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传统常规补液组明显减少,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肠内营养支持简便、经济、无严重并发症,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地营养补给方法 。
林文霖谢雪茹李志雄许燕常陈建方吴继煌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肠内营养
食管鳞状细胞癌ID-2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ID-2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ID-2在ESCC发生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对115例ESCC组织、60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ID-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ID-2的表达,并分析ID-2的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与MVD之间的关系。[结果]ID-2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2%(98/115),切缘正常组织中阳性率15.0%(9/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MVD、肿瘤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ID-2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率低(P<0.05)。[结论]ID-2在ESCC的发生及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E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ID-2蛋白高表达者ESCC患者预后差。
李志雄林杰成吴宁许燕常林文霖郭仁杰黄汉兴
关键词:食管肿瘤分化抑制因子血管生成
胃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异常糖链糖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胃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异常糖链糖蛋白(TAP)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14例胃肠癌患者,均行胃肠癌根治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TAP凝聚面积及阳性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CA19-9)水平;比较不同TAP表达患者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后TAP阳性率40.35%低于术前的90.35%, TAP凝聚面积(102.45±31.89)μm^2小于术前的(223.37±72.21)μ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CEA、AFP、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表达水平上升患者有效率为20.45%,低于TAP表达水平下降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癌患者手术前后TAP的表达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有重要作用,可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吴海燕吴宁郭仁杰黄汉兴许燕常李志雄
关键词:胃肠癌
膜解剖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可明显降低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而成为结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受此启发,学者们为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开始全/完整胃系膜切除术的研究,进而发展提出胃癌膜解剖手术。基于胚胎学的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胃癌根治术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搜索汇总相关文献资料,旨在对不同膜解剖理论及其应用于胃癌根治术展开综述。
李俊鹏许燕常潘国烽李志雄
关键词:胃癌D2根治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