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浩伟
- 作品数:53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全硬腭岛状黏骨膜瓣修复颊腭部缺损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全硬腭岛状黏骨膜瓣修复口腔软组织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与优缺点。方法对25例口腔软组织缺损,应用以单侧腭大神经血管束为蒂的全硬腭岛状黏骨膜瓣转位修复。结果本组25例全硬腭岛状黏骨膜瓣修复病例,22例完全成活,2例大部成活,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与其他组织瓣相比,全硬腭岛状黏骨膜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影响腭部外形与功能,是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可供选择且较为理想的整复方法之一。
- 张令达后军潘涛薛浩伟颜雨春
- 关键词:黏骨膜瓣岛状硬腭腭部缺损口腔软组织缺损整复方法
- 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7年0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重建口腔较大软组织缺损,总结临床手术经验。结果 11例舌、颊、口底等处缺损成功修复,术后外形恢复满意。术后半年随访,大部分患者皮瓣黏膜化明显,全部患者咀嚼功能基本恢复;部分患者舌及口底鳞癌术后语言功能稍有改变。结论游离桡侧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是一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皮瓣选择。
- 杨文宇后军肖锋方冬冬李承靖孙明胡玉坤薛浩伟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显微外科
- 两种血管吻合方式在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中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比较微血管吻合器吻合游离皮瓣静脉与手工吻合游离皮瓣静脉之间的差异,分析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的3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行游离皮瓣修复患者(其中一附院15例,二附院15例),动脉采用手工吻合,一附院静脉吻合采用手工吻合,二附院采用吻合器吻合。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微血管吻合器吻合静脉平均用时6分半钟,手工缝合静脉平均用时16分钟,无血管危象发生。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可明显缩短吻合时间,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吻合方法相对简单,术后血管通畅度较手工组有所提高。
- 李承靖后军薛浩伟孙明胡玉坤方冬冬杨文宇肖锋
- 关键词:游离皮瓣
- 日间手术全麻拔除多颗智齿的临床应用及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新冠疫情常态化期间我院日间手术全麻下拔除多颗智齿的病历资料,总结疫情常态化期间及之后开展日间手术全麻拔除多颗智齿手术的诊疗规范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3月间日间手术全麻下拔除多颗智齿的病历,统计并总结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前准备、选择该方法的原因、拔除牙位、离院状况、复诊随访评价、诊疗心理及满意度评估。分析该方式术前、术中、术后特点。结果共收集282个病例,男138例,女144例,平均年龄(28.05±7.25)岁。疫情常态化期间,日间手术全麻拔牙的术前检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必不可少。选择全麻的原因包括:对手术恐惧或追求术中舒适,希望缩短疗程,担心术后恢复不佳,对局麻药物过敏或效果不佳,牙科就诊晕厥史,咽部敏感,牙齿位置特殊等。拔除的牙位主要是三颗及以上的智齿。所有病例均手术顺利并且安全离院,术后牙科畏惧值降低,诊疗舒适度及满意度较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院内感染。结论日间手术拔除多颗智齿为口腔科拔牙手术的新的诊疗途径。在医院规范管理、手术室合理运作、各学科医护人员互相配合的条件下,能给患者带来诸多便利,该方式值得推广。
- 苏世恒历凯玥陶园王宏浩后军薛浩伟
- 关键词:智齿日间手术全麻
- 四种方法拔除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将88例患者(共120颗患牙)随机分为四组,各30例患牙。Ⅰ组:骨凿组;Ⅱ组:高速涡轮钻组;Ⅲ组:超声骨刀组;Ⅳ组: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组。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Ⅳ组<Ⅱ组<Ⅲ组<Ⅰ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发生率:Ⅳ组<Ⅲ组<Ⅱ组<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朱凌薛浩伟赵丽后军
- 关键词:超声骨刀高速涡轮钻
- 颌面部功能性手术中微型电锯的应用
- 2008年
- 张令达后军潘涛薛浩伟胡玉坤
- 三维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术前采用AccuNavi-A 2.1导航软件进行手术规划和手术模拟、3D打印头颅模型、术中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患者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1周头颅CT三维模型上标记标志点和构建三维坐标系, 测量并计算各标志点的面部不对称指数(AI), 包括双侧眶下缘的最低点(O)、眶外1/3下方颧上颌缝最前点(MZ)、颧骨额突外侧缘和颞突上缘间的最凹点(C)、额突后缘C点上方最凹点(SC)、颧弓的最外侧点(Z);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 由患者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自我评估, 包括复视、张口受限、面部麻木、咬合关系紊乱、术区瘢痕、瞳孔高度不一致的发生情况。AI用M(Q_(1), Q_(3))表示, 组内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手术时间以±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并发症自我评估结果以例(%)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 其中试验组16例, 男9例, 女7例, 年龄17~60岁;对照组16例, 男8例, 女8例, 年龄18~65岁。试验组患者术前O、MZ、C、SC、Z点AI术前分别为8.9(6.9, 12.8), 10.0(7.7, 12.6), 7.6(5.9, 14.9), 10.7(7.2, 22.0), 11.2(10.1, 17.4), 术后分别为2.2(1.6, 3.4), 2.5(1.7, 3.4), 2.2(1.9, 2.9), 2.6(1.7, 3.1), 2.4(1.4, 2.8), 对照组术前分别为10.4(8.1, 12.5), 10.5(9.0, 12.6), 6.6(5.3, 8.2), 10.6(8.7, 13.1), 10.9(9.8, 13.4),术后分别为4.0(3.6, 4.8), 4.3(3.8, 5.4), 5.2(4.8, 6.7), 4.3(3.1, 5.1), 4.6(3.2, 5.3)。2组患者术前各个标志点的A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各标志点A
- 苏世恒历凯玥王宏浩胡玉坤后军薛浩伟
-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导航技术面中部骨折复位
- 硬腭黏骨膜瓣在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硬腭瓣修复口腔软组织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口腔癌患者术后软组织缺损,选择以腭大神经血管束为蒂的半腭瓣及单侧腭大神经血管束为蒂的全腭瓣转位修复,并分析其优缺点。结果:临床应用47例,25例半腭瓣及19例全腭瓣完全成活,2例全腭瓣基本成活,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硬腭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影响外形与功能,是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可供选择且较为理想的整复方法之一。
- 张令达后军潘涛颜雨春薛浩伟
- 关键词:腭瓣组织缺损口腔癌
- 引导骨再生术结合骨挤压在单颗上颌前牙同期种植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研究引导骨再生术(GBR)结合骨挤压应用于单颗上颌前牙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单颗上颌前牙缺失伴骨量不足患者19例,共植入19颗种植体。种植手术中联合应用GBR和骨挤压术以改善术区骨量不足的情况,同期植入种植体。4~6个月后复诊,行二期手术,2周后待牙龈形态恢复良好,修复缺失牙齿。牙冠修复完成后嘱患者3、6、12个月后复诊并拍摄CBCT或牙片,观察患者软硬组织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共植入19颗种植体,术前牙槽嵴下方1 mm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3±0.20)mm,术后4~6个月后平均宽度为(6.7±0.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8,P<0.05)。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成功率100%,患者对种植修复后的效果满意。结论 GBR联合骨挤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种植术区骨量不足的问题,在修复单颗上颌前牙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拓宽了种植修复的适应证。
- 宋飞翔薛浩伟潘涛堵梦雨张令达
-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术骨挤压牙种植骨缺损
- 肌电学方法在面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ENoG)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在评价面神经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功能评价提供客观的实验参数。方法:通过运用House-Brackmann(HB)分区评价系统和ENoG、sEMG,评价腮腺手术对面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选择50例行单侧腮腺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30 d进行ENoG及sEMG检测,记录波幅(Am)及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计算得出神经变性率(DR)和平均发放间隔(IPI),并在同一时间点记录患者的HB分区评价分级。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健、患侧面神经间A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区评价面神经功能级别越低,DR值越小。在面神经功能评价Ⅳ-Ⅴ级病例中,健、患侧MUAP个数比及IPI参数较术前水平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ENoG的Am和DR参数可作为临床评价面神经功能的客观参考指标,sEMG参数在评价面神经功能领域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
- 凤麟飞吴江恩薛浩伟后军
- 关键词:腮腺手术面神经功能神经电图表面肌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