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主题

  • 3篇异常红外效应
  • 3篇红外
  • 2篇CO吸附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制备
  • 1篇电极
  • 1篇电极结构
  • 1篇电聚合
  • 1篇一氧化碳
  • 1篇原位FTIR...
  • 1篇质子
  • 1篇质子化
  • 1篇酸性
  • 1篇酸性溶液
  • 1篇邻苯
  • 1篇邻苯二胺
  • 1篇膜材料
  • 1篇纳米
  • 1篇纳米钯
  • 1篇金属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作者

  • 7篇蔡丽蓉
  • 6篇孙世刚
  • 4篇郑明森
  • 3篇陈声培
  • 2篇杨毅芸
  • 1篇吴启辉
  • 1篇肖晓银
  • 1篇夏盛清
  • 1篇卢国强
  • 1篇戴鸿平
  • 1篇陈芳

传媒

  • 1篇电化学
  • 1篇应用化学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第十届全国电...
  • 1篇第十届全国电...

年份

  • 3篇2000
  • 4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碱性溶液中纳米钯膜电极表面CO、CN^-吸附的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2000年
以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碱性介质中CO和CN-在纳米Pd膜电极上的吸附和共吸附 ,进一步揭示了纳米薄膜材料的异常红外效应和CO与CN-共吸附时的相互作用规律。
孙世刚蔡丽蓉周志有陈声培
关键词:原位FTIRSCO
纳米薄膜Pt-Ru电极上CO吸附的异常红外效应
郑明森蔡丽蓉陈声培孙世刚
纳米薄膜Ru电极的结构和CO吸附的异常红外效应
郑明森蔡丽蓉杨毅芸孙世刚
关键词:电极结构CO吸附
文献传递
纳米钯膜电极的制备、结构表征和特殊反应性能被引量:24
1999年
用循环伏安方法制备纳米钯膜电极,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位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其结构和反应性能.STM图像表明,制备的纳米钯膜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纳米级厚度的层状晶体由直径6nm左右的Pd微晶聚集而成.发现当钯膜厚度为几个纳米时,CO的吸附表现出异常红外效应,即红外谱峰反向和红外吸收显著增强(增强因子可达42.6).纳米钯膜电极对氢的反应也具有特殊的性能,与氢向钯晶格扩散吸收过程相比较,氢吸脱附的表面过程成为主要反应.研究结果还指出,纳米钯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和对氢反应的特殊性能与钯膜厚度密切关联,并可归结为钯膜材料的纳米尺度效应.
蔡丽蓉孙世刚夏盛清陈芳郑明森陈声培卢国强
关键词:一氧化碳
纳米钯膜材料的电化学制备、结构表征与特殊性能的研究
该论文通过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纳米钯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效应的广泛存在.同时,应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在微观层次研究了纳米钯膜电极的结构.并仔细研究了不同钯膜厚度异常红外效应的影响.通过电...
蔡丽蓉
关键词:电化学
文献传递
酸性溶液中过渡金属及合金纳米薄膜电极的异常红外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以循环伏安方法在玻碳载体上制备纳米级厚度的过渡金属 (Pt,Pd ,Rh ,Ru)和合金 (PtPd ,PtRu)薄膜电极 ,并运用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了CO的吸附过程 .发现所制备的纳米薄膜电极均具有异常红外效应 ,即与本体金属电极相比较 ,吸附在纳米薄膜电极上的CO分子的红外吸收被显著增强 ,并且红外谱峰方向倒反 .本文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异常红外效应是一种新的、普遍的现象 ,主要取决于过渡金属或合金膜的结构和厚度 .对异常红外效应的深入认识 ,不仅将推动红外反射光谱及界面电化学理论的发展 ,而且将在表面和界面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
孙世刚郑明森卢国强蔡丽蓉陈声培肖晓银
关键词:异常红外效应过渡金属合金
邻苯二胺的电聚合及膜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研究了0-1 mol/LH2SO4 溶液中邻苯二胺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及聚合膜(POPD) 的电化学性质. 邻苯二胺的起始氧化电位约为0-4 V( vs-SCE) . 从EQCM 数据得知在酸性水溶液中邻苯二胺较易发生聚合,在邻苯二胺单体氧化的同时电极上就有聚合物沉积引起表面质量增加. 质子在POPD 膜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OPD 膜质子化( 氧化) 或去质子化( 还原) 的同时使阴离子嵌入膜中或脱出,使EQCM电极频率发生变化,根据Sauerbry 方程计算了阴离子迁嵌入或迁脱出量及其随POPD膜质量和电位扫描速度的变化.
吴启辉肖晓银杨毅芸蔡丽蓉戴鸿平孙世刚
关键词:邻苯二胺电聚合质子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