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爱梅
- 作品数:209 被引量:6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象台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副高边缘两次暴雨过程的地闪特征
- 利用闪电定位、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山西省2005年8月11~12日副高西进北抬过程中其边缘的对流性强暴雨和2005年8月16日副高东退南压过程中其边缘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暴雨地闪...
- 苗爱梅梁海河贾利冬李培仁
- 关键词:暴雨过程地闪闪电定位雷达回波
- 文献传递
- 山西省一次冬季强寒潮天气分析
-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12月21~23日山西省出现的一次强寒潮天气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今后更好地做出寒潮预报提供客观的预报依据。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属于...
- 李斯荣苗爱梅董文晓
- 关键词:寒潮天气触发机制物理量特征
- 文献传递
- 相似环流背景下山西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 2015年
-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2年山西境内出现的两次相似环流背景下的暴雨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副高进退的环流背景下,两次暴雨过程槽、脊、涡位置接近,阻塞高压和冷涡强度相当。(2)副高特征线的位置和热力不稳两项有利条件决定了“7.27”强对流的特征,但口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欠缺、触发对流发生的系统尺度小以及对流发生环境的动力条件差,决定了“7.27”暴雨过程的局地性。(3)“7.21”区域性暴雨过程,8个13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合并对山西北部M仪CS的形成、发展有贡献;“7.27”局地暴雨过程,4个B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合并对山西中部MpCS的形成、发展有贡献。(4)两次暴雨过程,d或B中尺度切变线云系上均有1中尺度特征,“或卢中尺度切变线云系在发展阶段,均有多个具有独立回波核的对流单体有组织的排列组成,各对流单体的水平尺度均为v中尺度。不同的是“7.27”暴雨过程强对流单体伸展的高度更高,局地强降水的强度更强。(5)“7.21”暴雨过程,-53℃的冷云盖超前〉45dBz的冷锋云系雷达回波,强降水出现在TBB≤-530C等值线后部梯度的大值区;“7.27”暴雨过程,-53℃的冷云盖与40dBz的雷达回波区相重叠,强对流暴雨出现在40dBz雷达回波覆盖区与-53℃冷云盖相重叠的区域。相似环流背景下,同样是强对流降水暴雨过程,500hPa以下温度直减率的大小决定了局地强降水的强弱。水汽锋的形成及其位置是暴雨起报和暴雨落区预报的一个很好参考指标。
- 苗爱梅王洪霞李苗
- 山西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及流型配置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 苗爱梅贾利冬李苗范光海
- 关键词:高温日数环流特征
- “0713”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逐时TBB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7月13日夜间出现在山西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潜势及触发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的强劲西南气流为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上升运动的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发展为β中尺度涡旋,激发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与加强;大于等于35 dBZ的β中尺度带状回波中镶嵌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在500 hPa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多单体线状回波缓慢移动是形成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 马丽苗爱梅董春卿王思慜王晨迪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触发机制
-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 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与非气象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华北区域500hPa稳定维持西风纬向环流,地面为低压倒槽或弱的气压场控制是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环流背景...
- 苗爱梅李苗王洪霞
- 文献传递
- 重大气象灾害落区预报技术研究
- 苗爱梅郝寿昌贾利冬张国勇栾青赵海英李馗峰贺耀武
- 针对山西气象灾害的天气气候特征,通过对中期、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法的研究,建立了12种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模型和预报预警流程,开发了基于GIS的“重大气象灾害落区预报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监测报...
- 关键词:
- 关键词:数据库
- 2012年山西省一次大范围持续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 2015年
- 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12月14—16日山西大范围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气象要素特征和物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浓雾是在高空平直纬向环流和地面河套倒槽稳定的天气背景下形成的。湿度增大(减小)对应能见度下降(上升);近地层大气逆温结构的建立(消失)与浓雾的发生(消散)关系密切;在雾增浓过程中,高湿条件的维持主要依赖于850hPa水汽的输送及近地面水汽的饱和,近地面弱的辐合与低空的弱辐散。
- 李斯荣苗爱梅赵建峰
- 关键词:大雾逆温层弱冷空气
- 山西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及趋势变化
- 利用1958 ~2008 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西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变化,发现:(1)山西省平均年降雹日数的地域分布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盆地、东部山区多于西部山区,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年冰雹日数基本...
- 李苗苗爱梅
- 关键词:冰雹天气人工消雹
- 一次特大暴雪过程的流型配置及物理量诊断
-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11月9-12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特大暴雪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该次持续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出现在两种环流背景下,大暴雪期间主要受3个中-...
- 苗爱梅贾利冬李智才
- 关键词:特大暴雪物理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