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文
-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3例HCC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应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解除黄疸,并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HCC。结果 33例患者先行PTBD解除黄疸,技术成功率达100%,7例在1周后行胆管内支架置入。28例患者(84.84%,28/33)PTBD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下降,皮肤瘙痒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明显改善,继而进行了1~6次不等的TACE治疗,恶心、厌食及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患者生存期最长23个月,平均8个月,1年生存率达54.55%(18/33)。TBIL平均值由PTBD术前1日的323.84μmol/L降至术后2周137.89μmol/L,下降了57.42%,5例患者PTBD后3个月内肝功能改善不满意,后继发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PTBD结合TACE可提高HCC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对肝功能不良患者需谨慎。
- 冯对平谢春明杨敏玲庞宁东陈毅李志强苏泽文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
-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肺结核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ies,NBSA)在肺结核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的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根据患者是否咯血复发,将24例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患者经6个月-2年的随访观察,共有11例患者复发咯血。复发组中行主动脉造影者6例(54.5%),明显低于未复发组(92.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中发现有NBSA参与供血的患者10例(90.9%),显著高于未复发组(61.5%,P<0.05);复发组患者供血NBSA平均数(2.87±2.70)与未复发组(1.05±1.1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完全栓塞例数5例(45.4%)明显低于未复发组(92.3%)(P<0.05)。结论责任NBSA的发现和完全栓塞对于介入治疗肺结核大咯血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咯血的治疗效果,减少咯血复发率。
- 庞宁东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陈毅苏泽文
- 关键词:咯血
- NBSA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意义及与胸膜增厚的关系
- 目的:强调责任NBSA(nonbronchialsystemicarleries,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的发现与栓塞对咯血治疗的意义,分析责任NBSA与病变侧胸膜增厚是否有相关性,以提示有无责任NBSA的存在,提高咯血治疗的...
- 苏泽文
- 关键词:胸膜增厚
- 文献传递
- 恶性肝门部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左右肝管以及次级分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高位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3例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7.5岁)行左、右肝管以及次级分支PTCD术,其中,对11例左右肝管水平梗阻患者行双侧肝管PTCD术,置入2根胆汁引流管;对2例左右肝管次级分支水平梗阻患者行次级肝管分支PTCD术,置入3根胆汁引流管,其中1例分次置入胆汁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治疗后2周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421.5±102.5)μmol/L,降至(150±58)μmol/L。各引流管胆汁引流通畅,平均每日每根引流管的胆汁引流量约为(285±50)mL,皮肤粘膜的黄染程度较入院时减轻。结论多分支胆汁引流治疗高位梗阻造成的黄疸疗效较为满意。
- 苏泽文谢春明冯对平杨敏玲庞宁东陈毅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