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源源
-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16和Ki-67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研究p16和Ki-67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正常宫颈或炎性病变组织20例、CINⅠ组织22例、CINⅡ组织20例、CINⅢ组织20例、宫颈腺体受累及组织20例(未见原发病灶)、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20例中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和Ki-67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Ki-67蛋白阳性表达在良性宫颈组织与CINⅠ组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16阳性表达在宫颈基底细胞增生组织与CINⅠ组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Ki-67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p16着色强阳性在CINⅠ与CINⅡ、CINⅢ、宫颈癌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p16蛋白能很好地鉴别宫颈良性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在鉴别宫颈基底细胞增生与CINⅠ时,p16能起辅助诊断作用;应用p16的着色强弱能够很好地区分CINⅠ与CINⅡ、CINⅢ,有助于CIN的判断与分级。Ki-67能很好地区分宫颈高度病变与宫颈癌,但不能区分宫颈良性病变与宫颈低度病变,需结合p16蛋白联合判断。
- 文华清耿源源蔡金凤王海涛尹伟罗应彪普苹
- 关键词:P16蛋白KI-67蛋白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 Bcl-2和Ki-67对子宫内膜病变价值的探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Bcl-2和Ki-67蛋白的表达,探讨应用Bcl-2和Ki-67蛋白测定在鉴别子宫内膜病变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75例子宫内膜息肉组织、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组织、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的Bcl-2与Ki-67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与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0.598,P<0.000 1)。结论:Bcl-2随子宫内膜病变进展表达降低,而Ki-67随子宫内膜病变进展表达增加,推测Bcl-2、Ki-67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与Ki-67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提示应用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Bcl-2、Ki-67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
- 文华清耿源源胡红文王海涛尹伟罗应彪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病变BCL-2KI-67
- 乳腺癌GSTP1基因突变与多态性分析
- 【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因此积极研究和探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水平增高、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有关,同时一些代谢酶的...
- 耿源源
- 关键词:乳腺癌GSTP1突变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乳腺良恶性病变GSTP1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分析
- 2010年
- 目的: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和多态性,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增生组织标本各50例,良性增生组织标本50例,正常乳腺组织50例和正常人(志愿者)血液淋巴细胞1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GSTP1基因外显子突变和多态性。结果:1)在3/50例(6%)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GSTP1基因外显子3的11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8个突变位点是错义突变(MS),均可导致氨基酸的改变;2个突变位点是同义突变(SS),氨基酸未发生改变;1个突变位点发生移码突变(FS),造成氨基酸读码框顺序的改变,并产生新的终止密码子,使蛋白发生截短,造成功能缺失。在5/50例(10%)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外显子4的12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6个为错义突变(MS),均可导致氨基酸的改变;6个移码突变(FS),突变热点在221位碱基,发生率最高(33%)。外显子6、7和剪接点未见突变。在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正常乳腺组织、癌旁和非癌旁乳腺增生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2)在12/50例(24%)乳腺癌,5/50例(10%)乳腺癌旁增生,3/50例(6%)乳腺良性增生,3/50例(6%)正常乳腺组织和1/15例(6.7%)正常人淋巴细胞检测到GSTP1基因外显子5第313核苷酸多态性(A→G,导致Ile105Val)。结论:研究结果提示:1)GSTP1基因外显子突变可能与部分乳腺癌的发生有关;2)GSTP1第5外显子的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可能有关。
- 耿源源陈玥赵稳兴王丽王力杨举伦
- 关键词:乳腺增生GSTP1突变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