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伟
- 作品数:74 被引量:19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焦视诱发电位的双眼对称性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观察正常人多焦视诱发电位(mfVEP)的双眼对称性。方法应用VERISScience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36名正常人的72只眼进行mfVEP测试,刺激图形为带图形的飞镖盘,对应的视角为25°。图形中有60个小块,每个小块包括4×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由二元伪随机m-序列控制其黑白翻转形成视觉刺激。结果左右眼各对应象限的P1波潜伏期及振幅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同侧视野的潜伏期与振幅的数据差异大于相应视野象限的数据差异。右眼或左眼4个象限组间比较显示双眼各自鼻上与颞下、鼻下象限P1波潜伏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振幅方面仅左眼颞上与颞下象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双眼mfVEP以视网膜对称性优于视皮层的对称性。
- 黄时洲胡晓鹏龙时先江福钿罗光伟梁炯基吴德正吴乐正
- 关键词:对称性多焦视诱发电位正常人
- 多焦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诱发电位是视觉电生理学一项重要新进展,它应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测量几十度视野范围内几十到几百个区域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或局部视诱发电位,并计算各局部反应的一阶和二阶反应,根据各反应参数分别了解视网膜内外层、视路对应于视野各部位的功能,是近年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本研究率先在国内将多焦视觉电生理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取得下列成果:
- 黄时洲吴德正余敏忠吴乐正罗光伟龙时先江福钿梁炯基
- 关键词:眼科多焦视觉电生理多焦视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电子计算机
-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 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关天芹刘彩娇
- 关键词:自发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多焦振荡电位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多焦振荡电位 (multifocal oscillatory potentials,MOPs)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 VERIS 4 .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 19例 19只眼 ,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 8例 8只眼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 11例 11只眼。 2 0例正常人作为本组患者的正常对照组。放大器通频带的低频截止为 10 0 Hz,高频截止为 10 0 0 Hz。检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 2 6 .6°,垂直视角为± 2 2 .1°,于 4 min(分8段 )记录 10 3个六边形的视网膜反应。 结果 无论在整个测试区或分成五个环 ,正常眼的一阶反应于37ms内 ,二阶反应的第一部分于 4 7ms内可见三个振荡电位 OP1 ,OP2 ,OP3,二阶反应振荡波形较一阶反应更明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有 91.6 % (6 6 /72 )的 OP1 ,OP2 和 OP3潜伏期较正常的延迟 ,6 8.1% (49/72 )的 OP1 ,OP2 和 OP振幅较正常的降低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改变更明显。 结论
- 吴德正高汝龙江福钿梁炯基金陈进龙时先罗光伟吴乐正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视网膜电流图
- 虹膜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虹膜血管造影(IA)主要包括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和虹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于阐释虹膜病变是一项有价值的技术。IA的临床应用国外较为广泛,主要涉及监测眼底缺血性病变继发的虹膜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患者手术前后血-房水屏障功能的评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及判定虹膜肿瘤和虹膜发育异常等。
- 崔颖罗光伟
- 关键词:虹膜血管造影术
- 双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响因素
- 陈卉文峰左成果张雄泽黄时洲罗光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与mfERG图像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OCT与mfERG图像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应用德国CarlZeissCirrusHD-OCT及美国EDI VERIS Science^TM4.9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40只急性期CSC眼(40例)进行检查。将CSC患者OCT黄斑厚度图三个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相对应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间进行比较,并将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视网膜下液范围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与mfERG6个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SC患者OCT内环、中环、外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mfERG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峰时间呈正相关。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和视网膜下液范围与mfERG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峰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CSC患者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积液情况与mfERG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积液量,尤其是用积液范围来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改变。OCT与mfERG的检测可以综合评价CSC患者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
- 王婷婷黄时洲刘杏肖辉江福钿罗光伟文峰
- 关键词:光学相干视网膜电描记术多焦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随访观察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等确诊的45例(51只眼)PC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随访前视力、有无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灶面积、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随访期间病灶消退且无新病灶出现等6项因素.对患者随访期间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45例(51只眼)PCV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11.1±2.0)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区出血、渗出增多者15只眼(29.4%),出血、渗出减少者25只眼(49.0%),盘状瘢痕与萎缩改变者分别为5只眼(9.8%)和6只眼(11.8%).视力增加、稳定及下降者分别为11(21.6%)、21(41.2%)及19(37.2%)只眼.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者25只眼(49.0%),未累及者26只眼(51.0%).在病程进展过程中,息肉状病灶部分消退18只眼(35.3%),稳定不变13只眼(25.5%),扩大和新生13只眼(25.5%),消退和新生并存7只眼(13.7%).患者视力变化与年龄、随访前视力、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诸因素相关(b=-0.005,0.382,-0.430;P=0.034,0.000,0.000),视力提高与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b=-2.957,P=0.013,OR=0.052)、息肉状病灶消退且无新病灶出现相关(b=2.259,P=0.019,OR=9.578).结论 PCV患者视力预后情况不同,年龄小者随访前视力较好;息肉状病灶未累及黄斑中心凹者随访视力相对较好,其中无新病灶出现者,随访期间视力提高的可能性较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情况和病灶面积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 邹文军文峰武志峰黄时洲张洁罗光伟
-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血管疾病随访研究
- 黄斑囊样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评价黄斑囊样水肿患者于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视功能。 方法: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仪检测了黄斑囊样水肿24例27只眼(包括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年龄30~75岁,平均(55.58±13.31)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正常对照组为25例29只眼,年龄34~71岁,平均(51.08±9.27)岁。记录后极部26.6°X22.1°视野内103个视网膜区域的一阶反应曲线和三维功能图。 结果: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mfERG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于全区和6个环区域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迟(P<0.01)。于1、2、3环N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于4、5、6环区平均反应密度无显著性改变(P>0.05),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于全区和6个环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mfERG是评价黄斑囊样水肿于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视功能的有效工具。N1波的反应密度是分析黄斑水肿较好的指标。眼科学报 2003;19:253-256。
- 吴德正江福钿梁炯基马进罗光伟文峰吴乐正
- 关键词:黄斑囊样水肿多焦视网膜电图视功能视觉电生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
- 左成果文峰李加青刘艳黄时州罗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