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俊杰

作品数:15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脊柱
  • 5篇内固定
  • 5篇骨折
  • 4篇腰椎
  • 4篇融合术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4篇椎体
  • 4篇颈椎
  • 4篇脊柱融合
  • 4篇脊柱融合术
  • 3篇手术
  • 3篇椎间盘
  • 3篇螺钉
  • 3篇内固定器
  • 3篇固定器
  • 2篇胸腰椎
  • 2篇植骨
  • 2篇植骨融合
  • 2篇置入

机构

  • 11篇南通大学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5篇管俊杰
  • 7篇石志才
  • 7篇陈晓庆
  • 6篇张烽
  • 5篇陈向东
  • 5篇赵剑
  • 4篇姚羽
  • 4篇姜星杰
  • 4篇喻林
  • 3篇张晔
  • 3篇曹涌
  • 2篇章筛林
  • 2篇吴云刚
  • 1篇白玉树
  • 1篇毛宁方
  • 1篇杨晓明

传媒

  • 4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交通医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vs45%,40%;x2=8.236,6.583;P=0.004,0.010)。结论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管俊杰张烽赵剑陈晓庆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植骨融合椎间高度
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2010年
目的观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2.5年,平均15个月。结果本组患者C2~C3椎间植骨愈合,枢椎椎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植骨块移位现象。结论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管俊杰石志才
关键词:上颈椎HANGMAN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
骨水泥强化椎体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被引量:13
2010年
背景: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时,临床治疗棘手。采用椎体骨水泥灌注可增强椎弓根螺钉及脊柱稳定性。目的:观察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稳定性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灌注技术参数及固定节段选择对结果的影响。方法:39例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患者采用骨水泥灌注强化椎体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及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行X射线片及MRI检查,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过程中未发生因骨水泥渗漏、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并发症;手术时间90~180min,置入失血量600~1000mL,单椎体操作时间8~12min;单椎体骨水泥用量3.5~5.0mL。置入前JOA评分平均11分,置入后1年随访平均为23分,改善率66.7%;末次随访平均25分,改善率77.8%。1例置入后2年发生固定节段上方椎体压缩性骨折。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脱出;无断棒现象发生。结果提示,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吴云刚石志才张晔毛宁方喻林管俊杰
关键词:骨水泥椎体成形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椎体强化在骨质疏松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例骨质疏松患者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行椎体强化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临床结果,比较术后1周内的与复查时的X线片,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椎弓根钉周围有无透亮线出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为17个月。所有患者腰痛及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缓解,脊柱活动度改善21例(91.3%),无改善2例。脊柱侧凸均获不同程度改善,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的松动及脱出,椎弓根螺钉周围均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结论对骨质疏松患者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可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应注意操作技巧,确保无骨水泥渗漏。
章筛林石志才张晔管俊杰喻林杨晓明
关键词:骨质疏松聚甲基异丁烯酸内固定器
两种后路术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析两种后路手术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接受间接复位内固定,观察组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观察组A级6例,B级10例,C级7例,D1级7例,D2级5例,D3级5例;对照组A级5例,B级9例,C级9例,D1级7例,D2级4例,D3级6例,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观察组(91.2±7.4)%,对照组(90.4±8.4)%,后凸Cobb’s角观察组(11.4±2.8)°,对照组(11.0±2.6)°,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及后凸Cobb’s角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期间的矫正值与丢失值的差异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162.4±23.7 min,对照组125.8±33.2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682.7±118.2m L,对照组319.2±147.4 m L,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接复位内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且间接复位减少了术中出血与手术时间。
管俊杰张烽赵剑陈晓庆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脊髓神经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后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后路复位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1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3例;年龄17~47岁,平均33.6岁;损伤部位:T7-81例,T10-112例,T11-12 3例,T12至L15例,L1-2 3例,L3-42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6例,B级5例,C级4例,D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与固定,并进行彻底的椎管前后减压、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8 ~ 69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为120~280 min(平均170 min);出血量为450 ~1 300 mL(平均700 mL).脱位椎体滑脱程度由术前72%±20%(56% ~100%)恢复至术后10%±6%(0~15%),脱位节段畸形角度由术前29.2°±15.0°(6°~51°)恢复至术后12.6°±6.7°(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4例无明显恢复;5例B级患者3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4例C级2例恢复至D级,其余2例及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可通过后路椎弓根系统实现严重椎体骨折脱位的良好复位与固定,单纯后路可完成椎管的充分减压和植骨融合.
陈晓庆陈向东姜星杰管俊杰姚羽赵剑曹涌张烽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与单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46例行PVP+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PVP+内固定组, 其中男20例, 女26例), 52例行单一PKP治疗(PKP组, 其中男24例, 女28例),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伤椎参数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等的变化, 并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PVP+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PKP组[(103.47±12.55) min比(90.21±10.37) min, t=5.725, P<0.05], 术中出血量高于PKP组[(114.57±16.20) ml比(105.61±13.44) ml, t=2.991, P<0.05], 两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0比1.9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0±0.76) ml比(4.03±0.65) ml, t=0.481, P>0.05]。PVP+内固定组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低于PKP组, [(3.35±0.72)°比(4.24±0.75)°、(3.56±0.68)°比(4.45±0.70)°, t=5.973、6.366, P<0.05], PVP+内固定组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后椎体压缩率低于PKP组[(5.01±0.49)%比(6.71±0.40)%、(5.14±0.48)%比(6.99±0.42)%, t=18.897、20.350,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伤椎再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单一PKP治疗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后结合PVP治疗OVCF的椎体高度恢复较单一PKP治疗更理想。
管俊杰陈向东陈晓庆成嘉祁陈诚浩洁夏新雷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腰椎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环境,使邻近节段应力集中,本研究就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2002~2006年,采用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25~77岁,平均46岁。观察其术后ASD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对是否"悬浮固定"及内固定融合范围引发ASD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6.5年,平均4.5年。影像学有退变表现者11例(18.3%),其中9例发生在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2例发生在尾侧邻近节段。是否进行"悬浮固定"对AS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节段融合与单节段融合对ASD的影响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融合手术引起邻近节段的应力异常集中,增加了ASD发生率,头侧邻近节段较尾侧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
管俊杰石志才
关键词:脊椎滑脱椎间盘移位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管俊杰石志才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2007年
目的探讨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腰椎椎间融合器和2种常用的椎间融合器在PLIF附加椎弓根螺钉术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经过检查无损伤(肿瘤、外伤、手术)的10具成人新鲜冰冻尸体脊柱标本(L4-S1)进行实验分组:①完整标本组;②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合并椎间隙单纯植骨组;③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单纯植骨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④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CAPSTONE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⑤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OIC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⑥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CAD-CAGE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各组随机顺序进行7项非损伤性加载,运用数字相关法对不同处理组术后腰椎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术后,与完整标本组和其他固定组相比,在屈曲、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增大(P〈0.01);行PLIF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各组,与完整标本和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相比,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减小(P〈0.01);使用椎弓根螺钉各个固定组之间比较,单纯椎间隙植骨组仅在屈曲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增大(P〈0.01),其他各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椎间融合器的3组之间比较,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全椎板切除后,腰椎稳定性显著降低。②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得到比完整状态更好的腰椎稳定性。③PLIF术式中,采用椎间融合器比不采用融合器,能够�
张晔石志才章筛林喻林管俊杰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