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文洪

作品数:14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福田区卫生系统公益性科研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小板
  • 5篇细胞
  • 4篇蛋白
  • 4篇血小板减少
  • 3篇凝血
  • 3篇贫血
  • 3篇紫癜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性
  • 3篇肝素
  • 2篇蛋白标志物
  • 2篇低分
  • 2篇低分子
  • 2篇低分子肝素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凝血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参数
  • 2篇血小板减少性...

机构

  • 10篇深圳市福田区...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3篇田文洪
  • 5篇王晓燕
  • 5篇王逢春
  • 4篇莫志芳
  • 4篇蔡艳霞
  • 2篇张志
  • 1篇黄万钟
  • 1篇王少彬
  • 1篇钟瑜
  • 1篇孙艳
  • 1篇汪明春
  • 1篇何剑琴
  • 1篇周燕英
  • 1篇李扬秋
  • 1篇王晓燕
  • 1篇杨力健
  • 1篇郭秀枝
  • 1篇廖继东
  • 1篇赵友恒
  • 1篇杨铁城

传媒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ATA-1和GATA-2基因在贫血性疾病中的表达被引量:3
1997年
转录因子GATA家系是近几年才被发现并广泛认识的一个转录因子家系,因能特异地识别并结合调节序列[T/A(GATA)A/G]而被命名,属锌指结构类家族,与造血细胞分化发育关系密切。GATA基因在白血病中表达已有少量资料报道,而在贫血性疾病中的表达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19例贫血性疾病患者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情况。
田文洪汪明春李扬秋杨力健郭秀枝廖继东
关键词:转录因子贫血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基因表达
改良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改良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4—2018-11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改良血浆置换术治疗的TTP患者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生理盐水、4%白蛋白生理盐水混合溶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其中血浆用量20ml/kg,且有1/3的血浆在术后直接回输至患者体内,共进行32次血浆置换术治疗。另选同期治疗的9例采用常规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术的TTP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水平比较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治疗前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PAIgG、PAIgM、PAIgA水平相比治疗前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低血容量、过敏、枸橼酸盐中毒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改良血浆置换术治疗TTP的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下调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且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文洪王晓燕莫志芳赖淑萍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术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糖蛋白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糖蛋白(P-gp)与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该院确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例,依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浆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P-g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浆P-gp与血浆CD4^+、CD8^+、CD4^+/CD8^+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血浆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和P-gp水平。结果重度组患者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7、2.957、2.315、2.646,P<0.05),轻度组患者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9、2.921、4.536、7.750,P<0.05)。血浆P-gp水平与血浆CD4^+、CD8^+、CD4^+/CD8^+水平呈正相关(r=0.683、0.617、0.548,P<0.05)。结论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情有关,血浆P-gp水平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存在密切联系,提示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医师评估患者药物治疗疗效。
王晓燕蔡艳霞田文洪周燕英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糖蛋白淋巴细胞亚群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NSL早期脑脊液蛋白标志物的筛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寻找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早期的脑脊液诊断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16例CNSL患者和1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疾病缓解期3个不同的时期收集样本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脑膜炎组和CNSL组在治疗开始前的数据中有11个蛋白质峰有明显的差异;CNSL组治疗开始前和病情缓解期两个时期有4个蛋白质峰有非常大的差异。结论:使用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能够快速找到Ph+ALL患者发生CNSL早期的脑脊液诊断标志物。
田文洪王晓燕蔡艳霞王少彬张志
关键词:蛋白标志物急性淋巴细胞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Th17/Treg免疫平衡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8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37例为活动组,24例为显效组,13例为有效组,6例为未缓解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在CD4^+T细胞比率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均低于其他组,同活动组及未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同显效组及有效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以及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率同活动组、有效组及未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同显效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Th17及Treg细胞会出现变化,变化程度同病情有关联,Th17/Treg免疫失衡在IT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燕蔡艳霞田文洪赵友恒莫志芳王逢春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5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病因。方法:对52例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因不明18例(34.6%),结缔组织疾病12例(23.1%),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0例(19.2%),感染(细菌,真菌)3例(5.8%),地中海贫血2例(3.8%),慢性乙型肝炎2例(3.8%),药物(磺胺,止痛退热药)3例(5.8%),卵巢癌1例(1.9%),小细胞肺癌1例(1.9%)。结论:临床上引起AIHA的病因多样,继发性AIHA以结缔组织疾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多见。
田文洪王逢春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病因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2005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8例肾性贫血患者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12wk,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临床治疗后情况。结果:显效91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96.88%;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透析器内凝血、注射部位疼痛、头痛,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非透析治疗患者用药期间未见明显肾功能恶化。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
王逢春何剑琴杨铁城田文洪孙艳
关键词: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
肝素治疗3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31例DIC患者中的大部分患者使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结果:31例DIC患者中20例治愈,治愈率为65.5%.使用低分子肝素11例,占所有使用低分子肝素73.3%.结论:IDC患者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尤其是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较好.
田文洪王逢春黄万钟钟瑜
关键词:肝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激素对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过敏性紫癜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小剂量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中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激素能有效缓解过敏性紫癜患者斑丘疹、瘀点、疼痛、坏死等临床症状,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预防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
田文洪王晓燕蔡艳霞莫志芳
关键词: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激素过敏性紫癜血液流变学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 了解DIC的临床特点 ,提高DIC的早期诊断 ,早期合理治疗。方法 对 38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DIC患者 ,2 1例治疗有效 ,有效率为 5 5 3%。其中 2 2例DIC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 /或使用肝素 ,1 3例有效 ,有效率为 5 9 1 %。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除去病因 。
田文洪王逢春田文洪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素低分子肝素病因血栓形成抗凝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