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祥
- 作品数:40 被引量:882H指数:15
-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中国西北地区近44a气候干湿转型研究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气候可能由暖干转向暖湿转型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 王鹏祥何金海郑有飞
- 关键词:蒸发皿干湿指数气候变化降水
- 文献传递
- 盐池地区沙尘暴期间风沙运动若干特征研究被引量:22
- 2007年
- 通过沙尘暴期间的实际观测资料,对宁夏盐池地区沙尘暴期间风蚀起沙的几个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地10m高度的临界起沙速度为5.0m·s^-1,临界摩擦速度为0.32m·s^-1;采用凌裕泉提出的“最大可能输沙量”计算方法,得出盐池地区沙尘暴期间的输沙量为12.42kg·m^-1;当地沙尘气溶胶粒子传输距离为1.4×10^5~1.4×10^6km。
- 王鹏祥孙兰东岳平牛生杰
- 关键词:沙尘暴风蚀
- 西北地区干湿演变及其成因分析
- 本文使用中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西部)1960~2003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水面蒸发量等站点资料及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等资料,通过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
- 王鹏祥
- 关键词:水分平衡
- 近44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干湿特征分析被引量:42
- 2007年
-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近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主要分为西风带气候区型,高原气候区型和季风气候区型;整个西北地区及其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年干湿特征呈较为显著的变湿趋势,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均发生了由干向湿的突变,而季风气候区表现为变干趋势,并且在9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湿向干的突变;整个西北地区及各分区近44年来主要以年代际周期振荡为主。
- 王鹏祥何金海郑有飞张强
- 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统计特征及对特殊雹云单体的讨论被引量:5
- 2007年
-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IL,用V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VIL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LD),采用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的日变化和大小分布特征以及地面最大冰雹直径(简称:Rmax)与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最大VIL(简称:VILmax)和最大VILD(简称:VILDmax)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以中冰雹为主(直径在5-20 mm之间),其次是小冰雹(直径〈5 mm,现称为霰),出现大冰雹(直径≥20 mm)的概率很小;(2)从冰雹的日变化特征看,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期间存在2个降雹高峰时段。第一个主要集中在13:00-18:00,其中以15:00-16:00出现的概率最高,另一个主要集中在20:00-21:00,日内其余时间降雹概率很小,此结论与陈乾等研究区域性冰雹发现的午后傍晚双峰型特征基本吻合,但在出现时段上稍有偏早;(3)VILmax和VILDmax从总体趋势上看与Rmax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VILD-max比VILmax与Rmax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相同大小的冰雹所对应的雹云单体的VILDmax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一般维持在0.1 g·m^-3以内;(4)雷达观测静锥区和单体强回波区倾斜或悬垂回波等是影响VILmax和VILDmax与Rmax之间出现负相关的2个主要因素。
- 刘治国王鹏祥杨建才闫红霞毛玉琴程鹏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统计特征
- 中国西北地区近44a气候干湿转型研究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气候可能由暖干转向暖湿转型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 王鹏祥何金海郑有飞
- 关键词:蒸发皿干湿指数气候变化
- 文献传递
- 湿位涡和Q矢量与西北东部暴雨关系的分析被引量:5
- 1999年
- 应用湿位涡理论和Q 矢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位于发生在副高边缘青藏高原东侧复杂地形条件下一次暴雨过程。通过对湿位涡、Q 矢量散度、涡度和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分布特征的诊断,发现造成西北东部暴雨的内在机制, 是一次大环流形势调整后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与新疆东移冷空气在其边缘交绥抬升时切变辐合带强烈发展,从而激发前期堆积的不稳定能量释放,并提出了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业务中应用湿位涡及Q 矢量场作暴雨落区预报的着眼点。
- 王鹏祥孙兰东王宝鉴徐建芬宋秀玲
- 关键词:湿位涡Q矢量暴雨
- 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44
- 2008年
- 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空间异常模态;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发生了突变,而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突变;中国各分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季节来看,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
- 杨金虎江志红王鹏祥陈彦山
-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
- 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低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被引量:46
- 2007年
-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00个台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低温阈值,对近45 a来西北地区逐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进行了时空诊断,并分析其同西北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中国西北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中国西北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5个关键区:北疆区、青海北部区、西北东部区、南疆区及青南高原区;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除了青南高原区表现为微弱的减少趋势外,北疆区、青海北部区、西北东部区和南疆区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且发生了突变现象.在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各主要空间分区中,13~15 a和7~8 a的周期在所有分区中反映得比较清楚;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对西北区域性增暖呈显著负响应.
- 杨金虎沈永平王鹏祥杨启国
-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对我国雨带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0年
- 分析了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我国雨带的变化特征,发现急流北跳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急流中心西移则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无对应关系,但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的早晚对雨带北移过程有重要影响:在急流中心西移晚于急流北跳发生年份,雨带北移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黄淮地区逐渐北推,其他年份雨带则从长江流域直接北跳至黄淮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1)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引起中纬度大气环流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发生显著变化,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无变化。(2)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大气环流调整不同,导致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不同,进而对雨带北移产生不同的影响。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时间早晚不同,大气环流调整过程和水汽输送调整过程也不同,使得雨带北推进程不同。
- 董丽娜郭品文王鹏祥祁莉
- 关键词:大气环流水汽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