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德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多菌种混合发酵无醇饮料的研究被引量:7
- 1994年
- 以大麦芽、大麦和大米为主料,优质红茶为辅料,依据微生物生理代谢与生态的基本原理,选择了三个菌种混合发酵,开发了一种新型发酵无醇饮料。采用的三个菌种是: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ivisiae),嗜酸乳酸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弱氧化醋酸单胞菌(Acetomonassuboxydans)。将上述菌种按一定比例(1:1:2)接种,接种总量为发酵基质的10%,控制发酵温度20-25℃,发酵时间5天,即可制成风格独特、口味纯正的新型发酵无醇饮料(含醇量<1%)。
- 王欣德刘晓兰吴耘红
- 关键词:酵母菌无醇饮料发酵
- 多菌种发酵饮料的研究被引量:7
- 1989年
-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饮料的产量与日俱增,而且向着营养保健型发展。但是,目前市场供应的饮料多为兑制,少有发酵而成。兑制饮料不论品质或是风味,都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提高。因此研究各种发酵饮料便成了当前的社会需要。
- 王欣德挥桂琴岳凤岚
- 关键词:饮料多菌种发酵发酵饮料
- 共生发酵无醇饮料新工艺的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结构的改变,人们对饮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朝着原料天然化,营养保健型发展。现有的配制饮料或单菌种发酵饮料,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饮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方向。 一种发酵产品的内含。
- 王欣德姜亦茂刘晓兰吴耘红
- 关键词:饮料生产工艺菌种发酵
- 多菌种发酵无醇饮料工业化生产的研究被引量:4
- 1994年
- 多菌种发酵无醇饮料是以大麦和大米为主料,优质红茶为辅料,采用酿酒酵母、嗜酸乳酸菌、弱氧化醋酸菌共生发酵而成。在研究中使用的设备为年产1000t无醇饮料的生产规模,即工业化生产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生产中,麦茶汁的浓度为8~13°Bx,菌种比例为:酵母菌:嗜酸乳酸菌:弱氧化醋酸菌=0.5:1:2,接种总量为7~9%,发酵温度20~25℃,发酵时间10~13天。制成的泡沫成淡黄的天然色泽,洁白细腻,风格独特,口味纯正,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及乳酸、醋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是一种新型发酵无醇(含醇量<1%)饮料。
- 王欣德姜亦茂敖雪梅岳凤岚
- 关键词:多菌种发酵无醇饮料
- 固定化共生发酵无醇饮料的研究被引量:5
- 1996年
- 以大麦和大米为主料,优质红茶为辅料,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酵母菌、嗜酸乳杆菌、弱氧化醋酸菌,混合装填固定化细胞反应柱,连续发酵生产无醇饮料。试验表明:麦茶汁12°Bx,pH65,25℃,反应柱内固定化各菌种凝胶比例为酵母菌:嗜酸乳杆菌:弱氧化醋酸菌=0.7:1:2,停留时间9~13h,相当于游离细胞发酵10d的效果。流出液含L-乳酸1.65~1.98g/L,总酸2.624~3.032g/L,酒精07%~1.32%。制成的新型发酵无醇饮料呈淡黄色,泡沫洁白细腻,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以及具有保健作用的乳酸、醋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口味纯正,风格独特。
- 刘晓兰王欣德刘长海吴耘红时成波吕春福
- 关键词:无醇饮料混合发酵酵母菌固定化共生发酵
- 膜生物反应器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 1994年
- 膜生物反应器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M.H.马纳柯夫A.E.库茨涅索夫H.C.马尔克维切夫A.A.斯维特索夫(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这里,我们讲述膜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特点、优点和缺点及其利用的现状和前景近几年来,利用膜与发酵设备相结合培养微生物,创造出一种...
- 马纳.,MH王欣德
-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