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发松
- 作品数:50 被引量:31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学更多>>
- 唐德宗播迁前后的东南转运线与朝政时局关系略论
- 2019年
- '泾师之乱'前,由于东南转运线屡次遭到叛乱藩镇的阻截,唐廷通过诸如武装押运、开辟新的运输线路等举措来加以应对,但收效甚微,'泾师之乱'的爆发,即与长安物资供应拮据有关。乱后德宗被迫逃往奉天、梁州,播迁之际为了应对危局,唐廷及东南地方官员及时采取行动,对东南转运线做出调整、改变,或新辟运路,以确保东南物资的转输,为平定叛乱、收复京城、稳定政局提供了经济保障。德宗返京后,重新恢复和调整后的东南转运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考察德宗播迁前后三个阶段东南转运线的变化,可知转运线路的通畅与否,与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河北、淄青、淮西等强藩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强藩之间关系的变动,往往引发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改变及其通阻变化,也会及时地反作用于朝政时局。
- 任立鹏牟发松
- 关键词:唐德宗
- 北魏“离散诸部”“领民酋长”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6
- 2017年
- 关于北魏道武帝的离散诸部政策、领民酋长制及其二者关系,学界看法不一。通常认为离散诸部意味着部族制解体,部民(tribesmen)编户化、农耕化,领民酋长制是针对未被离散的部族。对离散诸部的新认识则是强调北魏前期的部族制传统,认为离散诸部实为部族制的再编,旨在剥夺部落联合体首领的政治、经济特权及军权,部落组织和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依然存在,领民酋长制也在作为离散对象的部族中实施。以魏末六镇起事为界,领民酋长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唐长孺认为北魏实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领民酋长。
- 牟发松
- 关键词:北魏
-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以特殊政区为中心被引量:3
- 2017年
-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即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以及地方行台等。北朝后期(大致始于北魏孝文帝朝),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化,统一进程的加速,反映在政区上则是特殊政区的普遍退出,郡县制政区的全面回归,这正是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大势所趋。
- 牟发松
- 关键词:十六国北朝
- 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被引量:23
- 1985年
- 军镇制度之不始于北魏,前人早有察觉。唐长孺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后秦的镇户和赫连勃勃的军镇,并指出:“赫连勃勃的军镇制度又遗留到北魏,薄骨律、高平、沃野诸镇只是因袭旧制,后人考证北魏边镇创置之始及其制度。
- 牟发松
- 关键词:赫连勃勃十六国时期行政机构匈奴晋书
- 唐代“山人”考论被引量:4
- 2011年
-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 牟发松
- 关键词:山人考论唐代山林隐士隐逸
- 曹魏俗乐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从鼓吹乐所见被引量:4
- 2010年
- 民间歌谣作为飨宴(宴会)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居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王朝;曹魏时,仍在民间继续传唱同时也作为宫廷飨宴音乐的二十二曲短箫铙歌中的十二曲乐曲仍在行用,它们的歌词内容则被改变为讴歌王朝的创立及其权力的正统性。
- 渡边信一郎牟发松
- 关键词:民间歌谣鼓吹乐宫廷音乐
-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被引量:16
- 2007年
-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 牟发松
- 著书敢期延岁月,湖山倘许小盘桓─—唐长孺教授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略述
- 1995年
- 著书敢期延岁月,湖山倘许小盘桓─—唐长孺教授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略述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深切怀念唐长孺教授编者按: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唐长孺教授,因久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4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84岁。唐长孺教授...
- 牟发松
- 关键词:学术成就治学方法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
- 唐长孺先生早年在沪行躅及其家学师承、治学次第略述(上)
- 2020年
- 唐长孺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在古籍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及研究方面,亦成就卓著。一代学术大家的出现,除了其自身的禀赋、人品和抉择之外,无不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包括特定区域的文化积累,特定的家学和师承。唐先生早年在沪行躅,构成了其家学、师承乃至治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牟发松
- 关键词:家学师承
- 从三老到民望
- 2011年
- 三老曾在两汉的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发挥重要的缓冲、沟通作用,但作为制度化的三老却及汉而终。不过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体制下的民望、乡望,以及保留了三老某些特点的耆老、社老、乡老等乡村老人层,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这类作用。以邑义为代表的信仰结合,在此期地方社会生活中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村老人层亦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 牟发松
- 关键词:三老地方社会领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