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栋
- 作品数:24 被引量:590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被引量:14
- 2003年
-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需要生态信息科学的支持 ,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生态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产物 ,是直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服务。该文在简要地论述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信息科学的关系 ,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主要研究领域等问题的基础上 。
- 于贵瑞牛栋何洪林
-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
- 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栅格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被引量:42
- 2003年
- 利用东北地区 172个气象台站 3 0a(1961年~ 1990年 )的整编温度资料和东北地区 5 0 0m× 5 0 0mDEM数据 ,建立了东北地区温度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 ,温度要素的宏观本底值的模拟以三维二次幂级数展开法效果较好 ,其误差气温多在 0 2℃~ 0 4℃ ,≥ 10℃初日、终日为 1 1d~ 2 0d ,≥ 10℃初终间隔日数为 2 2d~ 2 9d ,≥ 10℃积温为 5 6℃·d~ 89℃·d。 3省各温度要素的小地形影响程度不同 ,文中对小地形影响显著的要素进行了模型修正。利用建立的温度要素空间分布模型 。
- 任传友于贵瑞刘新安牛栋李正泉范辽生
- 关键词:热量资源温度
-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被引量:20
- 2008年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于1988年由中科院组建。CERN的建立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飞跃,它克服了单个生态站监测和研究的局限,使得在国家尺度开展生态学对比研究和综合研究成为可能,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数据。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CERN的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CERN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我院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共同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
- 杨萍于秀波庄绪亮牛栋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概况、成就和展望被引量:31
- 2005年
- 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于1988年建立,现由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的36个生态站、5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组成。经过10多年的努力,CERN各站和中心已按照规定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系统地开展了生态监测以及有关的研究和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示范等方面的工作,且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CERN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及国际生态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计划的启动,CERN又将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可以预期,CERN在促进科学发展和服务社会方面都将取得更重大的成就。
- 黄铁青牛栋
-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Ⅰ)——气象/气候信息的空间化技术途径被引量:79
- 2004年
- 论文提出了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化信息系统的基本设想,并且在回顾国内外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研究的现状基础上,评价了已有的气象/气候信息要素空间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的技术途径,概要地介绍了研究小组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望了这些成果的应用前景。我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和数据产品的开发是生态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建立一个适应于不同科学研究的精度、时空分辨率要求的陆地生态信息空间数据库需要较长期的努力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也需要大量的作为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国家投资。
- 于贵瑞何洪林刘新安牛栋
- 关键词:气候值气候要素空间数据库
-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太阳资源辐射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91
- 2003年
-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 ,通过组件技术实现GIS与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集成 ,建立了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我国 10 7个气象观测站的多年逐日太阳辐射资料 ,假设多年中有 1d为晴朗无云的天气 ,即取多年中的最大太阳总辐射值为该计算日的潜在日总辐射值 ,进行模型检验 。
- 何洪林于贵瑞牛栋
-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太阳总辐射组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 提升工程化能力 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 2015年
- 工程研究中心是科研成果验证与工程化的平台和基地,是下一代技术的发源地,是科研文化和产业文化的融合界面,是科研成果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在中科院启动的"率先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科技服务网络、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科技资源公共平台、提升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能力。文章从国外工程中心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回顾和总结了中科院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经验,分析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中科院工程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提出了今后中科院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议。
- 杨辉牛栋梁栋田原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67
- 2005年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也是整个全球变化的研究核心领域之一。该计划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球变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绩。按照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未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生命元素的代谢及其耦合机制研究;②全球变化敏感区域或重要样带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③我国的C、N、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研究;④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植被动态模型。
- 傅伯杰牛栋赵士洞
- 关键词: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
- 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的中美差异分析及其思考和启示被引量:2
- 2015年
- 工程研究中心是指建立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集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教育、企业合作、技术转移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合作平台,是科研机构联系和沟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文章以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为例,从起源背景、发展历程、经费支持、运行机制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30年的发展过程与变革;同时介绍了我国工程研究中心在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实际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美两国工程研究中心在战略目标、组织运行、经费支持、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剖析了形成的原因,并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 牛栋杨辉田原梁栋
- 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引量:76
- 2002年
-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体的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工程,必须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以国家调控下的区域间互补的市场经济机制为运作体系,必须在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补偿机制的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为此,该文讨论了西部地区自然植被的地理格局、适度的退耕规模和退耕后的植被恢复重建、植被恢复工程的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生态产业与经济补偿机制、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等科学问题,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
- 于贵瑞谢高地王秋凤牛栋
- 关键词:环境服务功能生态产业经济补偿机制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