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中“助用焦苦”一句中“焦”乃衍文论被引量:3
- 2009年
- 对于《金匮要略》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句话,各家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肝虚治法,皆从五味入五脏来解释。笔者认为"焦"乃气味,属于闻诊范畴,和酸、苦、甘属于药味不同,不应该并举,乃衍文。
- 朱元洁汤川安樊巧玲
- 关键词:《金匮要略》
- 丸药之外廓法论
- 2009年
- 丸药很早开始就作为常用剂型使用,但是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对外廓法的记载。外廓法是丸药的一种特殊制作方法,就是在常规丸药的外面再包裹一层药物,适用于病机复杂的疾病。外廓法是中医剂型创新的一次质的飞跃,凝聚了先贤的聪明才智。本文从外廓法的历史沿革、医家传承、适用范围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飨读者。
- 汤川安樊巧玲
- 关键词:丸药
- 运用《伤寒论》解表法治验3则
- 2013年
- 《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治疗外感病,首尊张仲景。不仅六经辨证法度森严,至于煎煮、服药诸法也各有讲究。本文选择3例验案,皆因初病未能有效运用解表法,而病情缠绵不愈,通过正确运用解表法,都得以向愈。
- 汤川安
- 关键词:伤寒论解表法验案
- 论《素问》中“隐曲”的含义——兼析罗元恺释为“小便不利”之误被引量:5
- 2008年
- 《内经》中关于"隐曲"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前贤相关论述,并综合分析《内经》中谈及"隐曲"一词的5处经文,得出结论:《内经》中"隐曲"一词指人的前阴部,并引申为"男女之事"之意。就罗元恺先生早年把"隐曲"解释为"小便不利"的观点进行剖析,认为罗先生论述存在有违经意、以偏概全、不合情理、不合文理的缺憾。罗先生最终能够自我否定,不失大家风范。
- 汤川安樊巧玲(指导)
- 关键词:《内经》
- 张景岳论“和阵”以及“和解剂”被引量:1
- 2009年
- 朱元洁汤川安
- 关键词:和解剂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被引量:12
- 2009年
- 后世《金匮要略》注家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句话理解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把"和"字理解和法,即用平和温和的方药治病。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违张仲景本意,"和"在这句话中没有什么实际含义。
- 汤川安樊巧玲
- 关键词:温药
- 脾肾同调治疗不育验案3则
- 2014年
- 肾为先天,藏精,主生殖,男性精子质量差者,首重治肾。脾为后天,居中焦而灌四旁,主运化水谷,化精微而养它脏。故治不育,脾肾同调,相得益彰。
- 汤川安
- 关键词:不育验案
- 《内经》脾脉之我见被引量:2
- 2009年
- 《内经》对脾脉的描述,艰涩难懂,古代注释也多不尽如人意。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平脾脉之"如鸡践地",乃指柔和舒缓之脉;病脾脉之"如鸡举足",则指洪脉;死脾脉之"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当指革脉,"如屋之漏"是指迟怠脉或结脉",如水之流"则指极快速脉。
- 汤川安樊巧玲
- 《内经》之肝脾同治论被引量:12
- 2011年
- 肝脾同治理论在二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中已有相当丰富与精辟的论述。《内经》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它们在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很容易导致肝脾同病,所以在治法上主张肝脾同治,从而构建了初具规模的肝脾同治理论体系。
- 汤川安
- 关键词:肝脾同治
- 论熟地的炮制法被引量:8
- 2008年
- 熟地黄为补血要药。明代以前医家使用蒸晒炮制法得到熟地,后来医家绝大多数是认可的。明代以来又出现加入砂仁、酒等炮制法,这种方法得到的熟地,反对的声音多起来。有四个代表:张景岳认为是画蛇添足;吴仪洛认为乱其静性;陈修园认为炒枯伤阴;黄元御认为是庸工妄作。作者通过梳理历代中药书籍相关记载,考以历代临床大家的使用经验,证以中医的基本理论,得出肯定的结论:经过这种炮制法得到的熟地,不仅可以去除其滋腻之性,而且可以转寒为温,拓展地黄的使用范围。古人所创造的熟地炮制法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应该推广。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证熟地炮制的必要性:纸上谈兵、二流地位、辛香悦脾、阳生阴长、仲圣成法。
- 汤川安樊巧玲
- 关键词:熟地炮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