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庆喜

作品数:35 被引量:11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颅脑
  • 9篇颅脑损伤
  • 9篇脑损伤
  • 7篇引流
  • 7篇重型
  • 7篇重型颅脑
  • 7篇重型颅脑损伤
  • 6篇血肿
  • 6篇手术
  • 6篇术后
  • 6篇膜下
  • 5篇硬膜
  • 5篇硬膜下
  • 5篇硬膜下血肿
  • 5篇手术治疗
  • 5篇颅内
  • 5篇膜下血肿
  • 4篇腰大池
  • 4篇腰大池引流
  • 4篇术后颅内感染

机构

  • 19篇解放军第92...
  • 8篇解放军92医...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解放军第九十...

作者

  • 35篇林庆喜
  • 15篇林承怀
  • 11篇王智华
  • 8篇曾钦霖
  • 4篇杨永林
  • 3篇陈艺坛
  • 3篇陈金弟
  • 3篇潘云虎
  • 2篇张扬丽
  • 2篇高进喜
  • 2篇陈志斌
  • 2篇陈志斌
  • 2篇龚进红
  • 2篇杨永林
  • 1篇游学华
  • 1篇黄平香
  • 1篇张庆荣
  • 1篇王丹
  • 1篇王丹
  • 1篇胡旭

传媒

  • 12篇临床军医杂志
  • 7篇人民军医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新医药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4篇200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检测t-PA、PAI-1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清、脑脊液中t-PA、PAI-1的测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比较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术后24 h、3 d、1周、2周、3周及5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的t-PA、PAI-1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在各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3~5分)组脑脊液及血清中此两项指标在伤后各阶段明显高于GCS(6~8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良好组(n=28例)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预后恶劣组(n=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PA、PAI-1的变化可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与预后呈负相关。通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t-PA、PAI-1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陈志斌陈艺坛潘云虎林庆喜陈金弟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天幕裂孔切开术T-PAPAI-1
术前综合干预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术前综合干预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5例;观察组术前应用紧急钻孔引流、气管插管短时轻度过度通气及输注大剂量甘露醇等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术前仅采用常规面罩给氧、输注常规剂量甘露醇等处理。结果:两组术前瞳孔散大情况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临床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综合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预后。
林庆喜王智华林承怀曾钦霖张广发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
开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伴血肿机化和(或)包膜增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包膜部分切除的方法,治疗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伴血肿机化和(或)包膜增厚病例,分析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及效果。结果 12例患者术后...
林庆喜高进喜王守森林承怀曾钦霖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机化
文献传递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1例被引量:2
2003年
林庆喜杨永林李华良
关键词:幼年性黄色肉芽肿X线片
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救治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总结多发性损伤的救治经验 ,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 10 0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 6例 ,主要原因为就诊较晚、出血性休克及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其余多发性损伤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 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十分重要 。
杨永林林庆喜
关键词:多发性损伤休克骨折
新生儿头皮血肿留置针负压引流35例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新生儿由于头皮薄,分娩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可出现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头颅肿胀变形,少数可出现休克。骨膜下血肿多见于初产妇或难产新生儿,头顶部多见,骨外膜剥离出现有边界、张力高、有波动感的血肿。
林庆喜王智华林承怀曾钦霖
关键词:新生儿头皮血肿负压引流穿刺术
巨大复发性骶骨脊索瘤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2003年
骶骨巨大脊索瘤临床上罕见,切除困难,出血多,今年我们收治1例巨大复发性骶骨脊索瘤进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杨永林胡旭林庆喜
关键词:前后路联合手术复发原因
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血管内栓塞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的记忆力评分、MMSE总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其余维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MMSE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IL-18、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减轻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
谢琛璠林庆喜曾钦霖
关键词:依达拉奉颅内动脉瘤术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常见致病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8—2011年我院微生物耐药数据和医院药库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医院及呼吸专科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医院及呼吸专科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进行分析。结果 (1)我院分离大肠埃希菌普遍高于mohnarin公布福建省四家省级医院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普遍低于mohnarin公布福建省四家省级医院耐药率;(2)2008—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逐年增高,耐药率变化不大,2011年耐药率明显降低;(3)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和左氧氟沙星是我院尤其是呼吸专科使用频度最高,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1)我院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10种药物耐药率高于70%,不适于经验用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无明显变化,耐药率下降,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和青霉素耐药-率均高于50%,不适于经验用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明显增高,耐药率变化不大。(2)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和左氧氟沙星在我院耐药率高于50%,可暂停使用,或实施循环用药策略。(3)微生物实验室使用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可为抗生素使用管理提供更科学数据。
王智华林庆喜李静梅张扬丽游学华
关键词:药物管理
咪达唑仑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影响的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颅脑损伤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舒芬太尼、阿曲库铵等常规诱导麻醉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咪达唑仑;观察组术后给予咪达唑仑2~4mg静脉注射,再微量泵持续输注咪达唑仑0.05mg/(kg·h);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泵入。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手术60min(T1)、手术结束时(T2)等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检测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观察两组术后外周血乳酸、血糖水平变化及手术前后凝血功能(FBG、D-二聚体、PLT、APTT及PT)变化。结果:两组T1、T2时间点MAP、HR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均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CRP水平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CD4^+阳性率、CD8^+阳性率、CD4^+/CD8^+比值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外周血乳酸及血糖水平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有效调节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平衡、改善应激状态,对脑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王智华林庆喜蒋明栋傅芳美曾钦林颜绍凤谢秀萍
关键词:咪达唑仑急性颅脑损伤免疫功能应激反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