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建 作品数:77 被引量:452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安徽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农业科学 更多>>
基于多卫星和Argo浮标观测海洋上层对台风婷婷的响应 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多卫星平台和Argo浮标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4年台风婷婷(Tingting)引起海洋上层温盐结构和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台风婷婷过境时沿着其路径诱发强烈的上升流,混合层内海水混合加剧,冷涡加强,出现了大范围的海表温度降低和叶绿素a增加现象.台风前的冷涡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冷斑"和"藻华带",且维持时间更长;而在台风前的暖涡区域内,则生物物理响应不明显.因此,先前的海洋环境对于台风引起的上层生物物理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杨元建 傅云飞 孙亮 刘鹏 冯沙关键词:ARGO 叶绿素A 海洋遥感 合肥市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粒子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探讨合肥市霾天气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组成及来源,在2012-2013年代表性月份用安德森分级采样器在合肥市区进行大气气溶胶粒子采样,并分析各样本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NH_4^+、Mg^(2+)、Ca^(2+)、Na^+、K^+、NO_2^-、NO_3^-、Cl^-、SO_4^(2-))。根据同期气象资料把采样背景天气分为晴空、雾、霾、轻雾等4类,详细分析了这4种天气下大气细粒子(指PM_(2.1))和粗粒子(粒径大于2.1μm部分)的浓度、组成以及主要离子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晴空天多对应空气质量优良,雾、霾天对应轻度到重度污染,从晴空天到雾、霾天,PM_(2.1)浓度大幅度上升,且其占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比例显著上升。(2)从晴空天到雾、霾天,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占PM_(2.1)质量浓度的比例上升,分别为46%(晴空)、67%(霾)、61%(雾)、80%(轻雾)。PM_(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居前3位的雾、霾天是SO_4^(2-)、NO_3^-和NH_4^+,晴空天为SO_4^(2-)、Ca^(2+)、NO_3^-。(3)与晴空天相比,霾天PM_(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倍数最大的是NO_3^-(为晴空的6.1倍,下同)、其次是NH_4^+(3.6倍)和SO_4^(2-)(3.0倍);雾和轻雾天PM_(2.1)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变化最大的是NO_3^-(>10倍)、其次是NH_4^+(>5倍)和Cl^-(>4.0倍)。(4)4种天气下,与人为污染有关的离子(SO_4^(2-)、NO_3^-、Cl^-、NH_4^+)尺度谱存在显著差异,呈双峰型、单峰型、三峰型等;而Ca^(2+)的尺度谱无明显变化,基本上都呈双峰型。(5)在粒径3.3μm以下,阳、阴离子平衡较好,随着尺度增大变差,且晴空天比雾、霾天差。主要阴离子浓度间、Cl^-和Na^+间的比值和相关性,在晴空天和雾、霾天差异较大。 石春娥 邓学良 朱彬 杨元建 张浩 吴必文 王红磊关键词:气溶胶 水溶性无机离子 谱分布 城市化效应研究的参考站选取方法:陆地卫星遥感法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气象观测资料保持准确性、代表性、均一性的重要保证,气象观测环境代表性在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近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及交通用地急... 杨元建 汪腊宝 黄勇 吴必文 石春娥 石涛 张浩 吴蓉 陶寅关键词:城市化 探测环境 陆地卫星 文献传递 基于遥感的合肥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影响分析 以合肥、肥西和肥东3个气象站点为基准点,利用覆盖合肥的MSS、TM和ET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近30年来合肥观测场1km、2.5km、4km以及合肥市区20k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信息。对比分析了1... 杨元建 荀尚培 张爱民 张宏群 石涛 唐为安关键词:土地利用 热岛效应 遥感技术 气温变化 文献传递 基于MODIS的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 被引量:24 2013年 利用2001—2010年覆盖安徽省的MODIS数据,选取在气候、地理、城市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合肥、芜湖、阜阳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安徽省代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省会合肥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安徽省南部代表城市芜湖的热岛效应强于北部代表城市阜阳,同时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近10年来,安徽代表城市热岛面积和热岛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合肥热岛强度大于3℃的极端热岛效应有一定缓解。白天大片水体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明显,而夜晚则不明显,甚至成为地表温度的高值中心。夏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负相关最显著,即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对降低地表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影响。 石涛 杨元建 马菊 张丽 罗苏丰关键词:MODIS 地表温度 热岛效应 安徽省雾、霾、晴空天气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使用2008~2012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安徽不同地区雾、霾、晴空天气气象条件的差异,指出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建立雾、霾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3类天气差异最大的地面气象要素是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根据3种天气前一日和当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分布特征,全省站点可以分为3类:1)从雾、霾到晴空,能见度递增、相对湿度递减,且差异显著,如合肥站;2)雾、霾天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均很接近,但与晴空天差别较大,如阜阳站;3)能见度在雾、霾天无明显差别,但相对湿度在雾、霾天差异显著,如安庆站。地级市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大(大于50%),县城测站雾后即霾的可能性较低(低于25%)。垂直方向,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很快,850 h Pa中位值已降到20%(安庆)和45%(阜阳)以下,霾时相对湿度随高度下降缓慢,850 h Pa中位值仍在60%左右;另外,霾天边界层中上部风切变较小,雾天和晴空天边界层中上部都存在较大的风切变。 石春娥 邓学良 余金龙 张浩 杨元建关键词:气象条件 边界层 MM5和WRF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边界层模拟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2015年 应用MM5和WRF模式对2006年和2007年12月中国东部地区边界层气象要素进行了逐日模拟,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逐日探空资料对两个模式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了客观评估与比较。结果表明:MM5和WRF模式模拟的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均较理想,风速效果略差;两个模式模拟的温、湿、风效果均是白天优于夜间;根据观测与模拟的相关性,对温度的模拟效果东部优于西部,相对湿度的模拟效果由东南向西北变差,风速模拟效果平原优于丘陵和山区。总体上,WRF模式对地面温度和湿度的模拟效果均优于MM5模式。以南京、安庆两站为例的边界层内气象要素模拟效果评估结果表明:MM5和WRF模式模拟的150 m以上边界层内温、风、湿廓线均较可信,150 m以下的效果略差,20:00比08:00(北京时)模拟效果好;总体上,WRF模式对温度和湿度的模拟效果较好,而MM5模式对风速模拟效果稍好;两个模式均能再现近地层逆温,都有高估逆温频率的倾向。 石春娥 李耀孙 杨军 邓学良 杨元建关键词:边界层 MM5模式 WRF模式 黄山降水酸度及电导率特征分析 对2006~2011年间黄山降水pH和电导率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降水pH年均值在4.81至5.57之间变化,2009年之前,降水酸度加强,之后,酸度减弱。黄山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 石春娥 邓学良 吴必文 张苏 杨元建关键词:降水酸度 电导率 文献传递 安徽省持续性区域霾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2018年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霾日数自1980年开始总体呈增多趋势,沿淮淮北2000年开始增加趋势明显;1980年以来,城市持续性霾过程呈增多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较大;2000年之后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明显增多,最长过程可达10d以上.62%以上的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出现在冬季;江淮之间次数最多,沿江江南次数最少.区域性霾天气常对应着大范围的高湿、小风情况,并伴随着高浓度气溶胶污染,其光学厚度大于0.9,约是晴空天的2.3倍,气溶胶主要集中在400m以下,如近地面区域性霾天的消光系数是普通霾天的2~2.5倍,晴空天的3~5倍;地面PM2.5污染而言,区域性霾天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城市AQI会达到轻度以上污染等级的概率超过了75%. 石春娥 张浩 张浩 张宏群关键词:气溶胶污染 AOD 消光系数 中国南方地基雨量计观测与星载测雨雷达探测降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3 2010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探测结果和中国40°N以南地区约430个台站雨量计观测结果,分析研究了1998 2005年中国南方地区这两种降水资料气候分布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降水资料在2.5°空间水平分辨率上,所描述的中国南方降水率气候分布在多年年平均和季平均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降水率极值和极值区范围大小等细节上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地面雨量计结果相对PR结果偏高,其中中国南方50%以上地区两者相差在1 mm/d以内、30%的地区两者相差在1-2 mm/d,夏季差异可超过2 mm/d。对两种降水资料差异的原因分析表明,地面雨量计空间分布密度是影响两者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当格子内雨量计超过6个时,两者的相关系数大于0.7;夏季两种降水资料的相关性都比其他季节差,不论格子内的雨量计数量多与少;对流降水多发地区,两种降水资料之间的差异大于层云降水多发地。利用PR探测结果对夏季青藏高原多年月平均降水率分布及高原东、西部的降水特点的分析表明,6月高原东部出现2 mm/d左右的降水区,而在7和8月1 mm/d的降水区域基本覆盖了除高原西部以外的整个高原,其中高原中部地区出现降水率近3mm/d的大值区。月降水距平的时间演变表明,高原降水偏少月份要多于偏多月份。 刘鹏 傅云飞 冯沙 曹爱琴 杨元建 李天奕 自勇关键词: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雨量计 降水率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