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脂
  • 1篇动脉溶栓
  • 1篇动脉溶栓治疗
  • 1篇眩晕
  • 1篇血功能
  • 1篇血尿酸
  • 1篇血尿酸水平
  • 1篇血糖
  • 1篇血性
  • 1篇血脂测定
  • 1篇预后
  • 1篇增殖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治疗
  • 1篇神经干

机构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6篇杨仁江
  • 2篇王岩
  • 2篇张卓伯
  • 2篇谷莹丽
  • 2篇高冠群

传媒

  • 2篇中国处方药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预后情况。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FPG、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于单纯脑梗死患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
杨仁江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血糖血脂预后
BRCA-1基因与神经干细胞
2012年
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是肿瘤抑制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乳腺癌特异性抑癌基因,1994年Miki等[1]采用定位克隆方法首次将Brca-1分离出来。Brca-1能防止细胞过快地或失去控制地生长和分化,在调节细胞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与凋亡及转录活化和抑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都发挥重要作用,Korhonen等2003年报道Brca-1基因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杨仁江高冠群张卓伯王岩谷莹丽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增殖
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0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例,分别测定空腹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对病例组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NIHSS评分、BI指数计算。比较两组尿酸水平及病例组不同血尿酸水平下UA、TC、TG、LDL-C、HDL-C的指标变化及NIHSS评分、BI指数、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率的差别。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的例数,分别为46例和17例,分别占46%和17%;血尿酸平均浓度分别为485.96±76.03(μmoL/L)和343.12±61.4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尿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UA、TC、TG、LDL-C、H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病例组血尿酸水平,颈部血管超声结果、NIHSS评分、BI指数进行分析。病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及预后有平行关系,即血尿酸水平高,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率高,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尿酸血症(HUA)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综合因素之一。
高冠群杨仁江张卓伯王岩谷莹丽
关键词:血尿酸缺血性卒中血脂测定
对于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56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目(PLT)、凝血图、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面积梗死患者之间PT、MPV、APTT、FIB、TT、PLT 6项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病情诊治的时候可将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作为诊治指标。
杨仁江
关键词:脑梗死凝血功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探析
2015年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6例,入选病例均接受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入选病例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77.54±23.21分、73.95±41.02分、75.24±41.52分、76.44±21.12分、72.51±18.54分、73.39±20.26分、81.14±26.04分、79.54±15.24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值得进一步应用。
杨仁江
关键词: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探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探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脑外科治疗的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分析其溶栓时机、治疗效果、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基本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75%;血管成功再通7例,接近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3例,未再通2例,再通率为87.5%;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继发性脑出血、再次梗死病例发生。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尽早实现血管再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杨仁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