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尿路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奈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尿路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对奈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国内9家临床研究中心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的社区获得性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AUC)、反复发作尿路感染(rUTI)急性发作和非发热性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患者;具有尿路刺激征且尿常规白细胞异常升高。排除标准:人组前72h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持续时间超过24h者;发热(>37.3℃)或存在上尿路感染症状如腰痛、肾区叩痛等;留置尿路导管者。初次就诊时留取清洁中段尿标本做细菌培养,分析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尿路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对革兰阴性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尿路病原菌对奈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比较不同病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人9家医院的404例患者,男40例(9.9%),女364例(90.1%);6例细菌学结果缺失,最终398例纳入分析。398例中AUC243例,cUTI46例,rUTI109例。398例中,170例尿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177株病原菌),总体阳性率为42.7%(170/398)。177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比例最高为66.1%(117/177),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8%(12/177)、无乳链球菌5.1%(9/177)。AUC和rUTI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比例分别为70.6%(85/119)和65.9%(29/44);cUTI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比例为28.6%(4/14),粪肠球菌比例为7.1%(1/14)。行ESBLs检测的革兰阴性菌中ESBLs总体检出率为30.9%(43/13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总体对奈诺沙星的敏感率为74.6%(91/122),耐药率为25.4%(31/122);总体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44.9%(70/156),耐药率为36.5%(57/156)。既往有尿路感染病史和无尿路感染病史患者中,尿路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8.2%(27/56)和30.0%(30/100),二者差异有统计�
- 杜震陈山崔亮吴慧玲高瞻杨进崔刚王家菁舒铁环冯宁翰乔庐东
- 关键词:尿路感染药物敏感性左氧氟沙星
- 结石伴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敏感性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探究结石伴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尿路结石伴下尿路感染患者68例,收集中段尿,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将患者随机分为磷霉素氨丁三醇组和左氧氟沙星组,每组34例,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中段尿共分离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63.41%,革兰阳性菌23株,占28.05%,真菌7株,占8.54%。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5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20%),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50%),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20%)。磷霉素氨丁三醇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左氧氟沙星组为64.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1,P=0.022)。治疗后,磷霉素氨丁三醇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低于左氧氟沙星组(P<0.05)。结论 尿路结石伴下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磷霉素氨丁三醇可作为尿路结石伴下尿路感染的初治首选药物,其疗效明显,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较高。
- 杜震关迪胡晓李天歌陈山闫伟
- 关键词: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病原菌磷霉素氨丁三醇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附42例报告)
- <正>目的:介绍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间42例符合TURBT指征的膀胱癌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52~82(65.6±...
- 闫伟乔庐东杜震陈山
- 文献传递
- 巨大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
- 2022年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NAB2-STAT6融合基因相关的间质源性肿瘤,发生于肾脏者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16岁男性患者,因左侧腰背部疼痛3年余入院,腹部CT/MRI检查可见左肾巨大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因肿瘤巨大,术中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症状消失,未见肿瘤复发。
- 郭丹阳向鹏杜震乔庐东刘跃新平浩
- 关键词:肾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长期留置尿管对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长期(〉12周)留置尿管是否影响前列腺穿刺阳性率。方法在接受前列腺穿刺患者中,根据不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比较长期留置尿管组与对照组患者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结果留置尿管组患者40例,对照组196例。留置尿管组患者前列腺平均体积(93.49±49.90)mL,对照组前列腺平均体积(68.61±38.09)mL,两组患者前列腺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4ng/mL〈PSA≤10mg/mL患者中,留置尿管组11例前列腺穿刺结果均为阴性;对照组98例中14例为前列腺癌(14.3%)。PsA〉10ng/mL患者中,留置尿管组与对照组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分别为44.8%和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结论如果能够排除其他影响血清PSA因素,当血清PSA〉10ng/mL时,长期(≥2周)留置尿管对前列腺穿刺阳性率没有影响;建议行前列腺穿刺活检除外前列腺癌。
- 刘丹陈山张光银刘跃新乔庐东郑宇朋王伟闫伟关迪杜震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活组织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导尿管插入术
- 癃清片对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并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防治效果及支架管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癃清片对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并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防治效果及支架管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并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男性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0例。A组术后第2天至拔管前不服用任何抗菌药物,B组术后第2天至拔管前2 d口服左氧氟沙星,C组术后第2天至拔管前2 d口服癃清片,D组术后第2天至拔管前2 d口服左氧氟沙星和癃清片。比较4组带管期间脓尿、菌尿阳性率,发热发生率以及尿路刺激症状、尿痛、腰痛等症状评分。拔除输尿管支架管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4组支架表面生物膜形成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B组、C组和D组患者带管期间尿路刺激症状评分、尿痛评分均低于A组[4(2,6)、5(3,7)、3(2,6)分比9(6,11)分,2.5(2.0,4.0)、2.5(1.0,3.0)、2.0(1.0,3.0)分比3.5(2.0,5.0)分](均P<0.05);B组、C组和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腰痛评分、发热发生率、脓尿阳性率、菌尿阳性率和支架管培养阳性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组生物膜呈点状散在分布,具有连接膜、基底膜及表层膜完整三层结构。B组、C组和D组患者生物膜评分、生物膜分布评分、生物膜结构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B组、C组和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癃清片可缓解带管期间的尿路刺激症状和尿痛症状,并且能抑制输尿管支架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杜震郑国洋蔡青陈山乔庐东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细菌生物膜输尿管支架管癃清片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2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3例。年龄52~82岁,平均(65.6±12.3)岁。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均见膀胱内宽基底肿瘤,行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为尿路上皮癌。42例患者均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获得包括肿瘤、黏膜、固有层、肌层等层次的全层病理标本,以准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并进行病理分期。结果本组42例手术均1次顺利完成,2例术中发生轻度闭孔反射。共切除肿瘤65枚:侧壁36枚,后壁19枚,三角区10枚。肿瘤直径0.5~3.5 cm,平均(2.1±0.6) cm。术后病理层次清晰,病理分期分别为:Ta 期16枚,T1期49枚,其中T1 G3肿瘤32枚。随访2~11个月,平均6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病理分期进展者。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安全可靠,术后病理可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并进行病理分期。
- 闫伟乔庐东杜震陈山
-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整块切除双极等离子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针状电极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 陈山闫伟乔庐东杜震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尿路感染现状被引量:11
- 2012年
-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近年来广谱头孢菌素的应用已引起较多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许多因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而住院治疗的尿路感染大多与ESBLs相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ESBLs的主要菌种。临床研究表明,ESBLs对所有青霉素类、
- 杜震乔庐东陈山
- 关键词:尿路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ESBLS广谱头孢菌素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菌株
- 负压创面治疗联合直接缝合或阴部局部皮瓣修复福尼尔坏疽
- 2022年
-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联合直接缝合或阴部局部皮瓣在修复福尼尔坏疽皮肤缺损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福尼尔坏疽8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6岁(28~89岁)。创面为阴囊或累及阴茎、会阴的皮肤缺损,阴囊缺损面积35%~85%。创面清创后,先行VAC持续负压治疗,待创面清洁、创面渗出液细菌培养呈阴性、肉芽新鲜后采用直接缝合或阴部局部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观察伤口、皮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为2种以上细菌感染、无厌氧菌及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使用的抗生素选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甲硝唑。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6~36个月)。术后6例恢复顺利;1例出现皮瓣远端局限性坏死,行清创术后一期缝合;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局部皮瓣引流管均在第5~7d拔除。直接缝合患者平均在术后第1周出院,行局部皮瓣修复患者从首次清创手术到重建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3d。所有患者均未见睾丸萎缩。结论VAC负压治疗系统联合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修复福尼尔坏疽,并发症少,是一种简单、可靠的修复方法。
- 许莲姬马涛张君毅韩新鸣杜震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