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罕哲
- 作品数:25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里山"模式下的山地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以金秀瑶山滴水村为例
- 山地乡村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引入日本"里山"的概念和乡土实践经验,结合金秀滴水村的案例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山地乡村的乡村振兴策略。山地乡村具有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符合"里山"的...
- 董慰杨亚妮李罕哲
-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保护
- 长春汽车后市场服务区城市设计思考
- 2006年
- 通过对国内外汽车市场利益分配的比较研究,揭示出汽车后市场服务区建设的必要性。针对长春汽车后市场服务区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城市设计手段,对该区域的功能构成、各项用地功能比例、建筑布局模式、空间结构、景观构成、建筑形式等要素提出明确要求,以此作为规划管理部门实行规划管理的依据。
- 曲国辉赵志庆李罕哲徐苏宁
-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结构景观构成
- 从空间到场所——大庆市文化教育中心环境景观设计被引量:2
- 2006年
- 李罕哲赵志庆赵哲李卫
- 关键词:文化教育环境景观设计中心位置公共设施
- 数字技术背景下建筑设计范式演进被引量:6
- 2022年
- 1960年代以来,在系统科学、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设计方法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建筑设计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其中,数字技术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以设计流程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范式演进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通过对建筑设计的观念、方法、工具、产品形式等进行对比分析,将这一演进历程划分为手工模拟、参数化生成和人工智能三个阶段。在建筑设计的本质层面上研究范式演进与变革的动力、特征和影响,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发展脉络,为预测未来的建筑设计范式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 李茜茜薛滨夏李罕哲王月涛
- 关键词:设计范式数字技术人工智能
- 产业“生物圈”概念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长春汽贸开发区的功能整合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赵志庆金广君李罕哲曲国辉
- 关键词:汽车产业城市设计开发区生物圈服务贸易发展潜力
- 群体行为模式与城市空间的互适性研究
-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的核心思想,是空间环境的塑造以人为本,强调物质空间的生产与城市文化塑造、历史延续、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
- 李罕哲
- 文献传递
- 传统与创新 哈尔滨城市总体风貌控制策略研究
- 论文通过对哈尔滨传统建筑的历史梳理和特征总结,以及对当前城市建设面临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通过鼓励创新、建立新的标志体系、强调区域协调、建立分层渐变景观等,构建哈尔滨动态发展的城市总体风貌...
- 薛滨夏李罕哲赵志庆
- 关键词:城市风貌控制策略动态稳定
- 文献传递
- 健康人居环境创新类课程跨学科教学机制研究
- 2025年
- 以“人因”概念为核心、人地关系为视角是健康人居环境与传统人居环境课程体系的根本差异。文章以高校创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架构,融入心理学、公共卫生、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内容,提出跨学科多视角知识板块耦合的教学机制模型。以“健康人居环境”为核心理论范式,融合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辅助学生掌握前沿健康人居理论和概念体系,搭建面向公共健康的现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技能。在高度集中的课程框架中,使学生深度掌握并体会创新类课程教学机制及其目标和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视角选择、调查研究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健康人居环境领域的自我建构学习意识,在学科协同和知识耦合过程中,完成创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 薛滨夏张鹏张鹏李同予
- 关键词:城乡规划跨学科教学机制
- 天然去雕饰——江南大学蓬莱学院校园规划设计
- 2009年
- 江南大学蓬莱学院的校园规划,以尊重蓬莱历史文化特色为前提,以保护规划地段山形地势和自然景观为条件,以直接、简洁的规划手段打造绿色之城、象牙之城、交流之城,创造自然山水、历史传统、人文内涵、时代精神和谐共生的校园空间环境。
- 李铁军殷立文李罕哲
- 关键词:校园规划
- 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居民社会健康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被引量:6
- 2023年
-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与存量更新的背景下,人口变迁与环境变化带来了社区社会空间的重构,邻里关系出现疏离,居民的社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证明,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主动干预价值,但对建成环境与社会健康的关系尚不清晰。介绍了社会健康的内涵与特性,梳理居民社会健康影响因素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的不同维度,厘清基于居民客观行为、主观感知及空间正义与社会规范的3种“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路径,分类解析和提炼研究结论,分析发展动态并提出我国未来在该研究领域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董慰朱家慧李罕哲
- 关键词:建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