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
- 作品数:49 被引量:274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西方近代公园史研究刍议被引量:19
- 2006年
- 对西方近代公园史的主要著述展开综合分析,指出:公园不单单只是一处经过设计的景观,一份文化的载体,抑或一个社会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由创造者使用者等多种势力在广阔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中不断争夺的社会空间。在近代公园史研究中,对景观设计的静态的狭义的鉴赏已不能适用,应让位于对社会与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层探究。
- 张天洁李泽
- 关键词:社会空间创造者使用者
- 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的社区营造被引量:12
- 2015年
- 以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为例,文章聚焦物质空间设计层面,从综合规划、邻里共用空间、公众参与、居家养老、生态设计等方面探讨其宜居理念,创意性的社区营造是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实现宜居的重要策略之一。
- 张天洁李泽
- 关键词:宜居性
- 浅析近代厦门中山公园的创出--基于《厦门中山公园计画书》之研究
- 中山公园是近代闽南地区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产生于近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心智碰撞的年代.本文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性公园建设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厦门市政改造运动,并结合设计师朱士圭的留日教育背景及在苏州工专...
- 张天洁李泽孙媛
- 关键词: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 国土空间体系下沿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应用——以珠海市为例
- 中国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也在迅速下降,在地化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海市为例,通过当量因子法对食物生产、原材料等9个服务类型进行价值评估,构建了珠海市生态系统服务...
- 李泽周大伟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海岛城市景观韧性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
- 伴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近年来国内外对海岛城市的生态安全与气候灾害愈发重视。本研究基于景观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多源异构数据,归纳总结了对海岛城市景观韧性有特定影响的空间环境指标。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运用贝叶斯...
- 李泽魏佳良陈景艺
- 关键词:生态安全
- 混杂现代性与公共空间——浅析近代天津的公园发展被引量:9
- 2012年
-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背景,考察近代开埠城市天津的公园发展历程,探究西方及日本造园手法和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它的影响,进而剖析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再利用,并尝试结合游园体验来解读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混杂现代性。
- 张天洁李泽孙媛
- 关键词:近代公园公共空间混杂性
- 天津市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体力活动是当前解释健康问题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关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选取天津市9个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中观建成环境、微观视觉感知、个人及社会层面构建研究指标,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与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呈显著相关的建成环境分别是道路线密度、步行空间连续性、绿视率、监视度和机动车占比,以及居民个人社会层面的年龄、性别、月收入、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心理压力、活动陪同和组织。
- 李泽赵晓敏
- 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被引量:48
- 2013年
- 多功能的公园连接道系统是新加坡应对人口剧增和城市化加剧、建设"花园里的城市"的重要规划举措。该绿道网络规划着眼于充分利用排水道缓冲区、车行道保留区等低效土地,增进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绿色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宜居品质及热带花园城市形象。采用土地划拨和借用两种方式,强调实用性及灵活性。通过成立跨部门合作的专门工作委员会,高效解决技术及执法问题。绿道规划及景观设计注重寻求休闲娱乐、自然生态保护、公众教育和社会凝聚力等多目标的平衡。在实施中,加强同各方利益相关者和社区居民的合作,通过先期试验性工程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这些经验可供我国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建设绿道借鉴。
- 张天洁李泽
- 关键词:绿道规划
- 空间的纪念:江小鹣与近代武汉的城市雕塑被引量:2
- 2010年
- 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下,保存公共和民族记忆的西方纪念雕塑被引入到武汉。本文结合武汉城市空间改造,近代中国美术发展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宏观语境,剖析其主题、形态、服饰、题词、位置等,解读其政治内涵及空间纪念性的物化过程。
- 李泽张天洁王天波
-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空间
- 世界性与本土性——新加坡克拉码头的复兴被引量:5
- 2014年
- 新加坡河历经20余年的遗产保护和复兴开发,已从衰落的遗弃工业码头变身为世界性的休闲娱乐胜地。以新加坡河中段的克拉码头为案例,剖析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期两次主要改造工程的设计策略,揭示出政府、开发商、设计师、本地居民、游客等不同群体的多样考虑和应对方式,探讨克拉码头复兴过程中世界性志向和本土性担忧之间的博弈。
- 张天洁李泽
- 关键词:本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