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敏
-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atelet-richplasma,aPRP)回输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自体血小板分离组(aPRP组,n=45)。aPR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血小板分离,在肝素化之前完成富血小板血浆提取,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对照组不行血小板分离。于术前,术后1、24和48 h记录Hb、Plt、PT、APTT及Fib,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结果 aPRP组采集并回输富血小板血浆(323±117)ml,Plt分离时间(45±8)min。与对照组比较,aPRP组术后24 h内引流量、输注异体血率下降(P<0.05)。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可改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 李沅敏周健周耀铨韩晨俊仇锋臧旺福
- 关键词:血液保护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替罗非班对行急诊介入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TEG)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情况,探讨对于ACS患者行急诊介入时,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100例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随机分为干预组(在3分钟内推注替罗非班组10μg/kg,以0.15μg/kg/min速度静脉维持泵入36小时,共50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共50例),分别于入选后即刻、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停用后24小时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记录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及活性。结果:两组之间的入选后即刻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血小板聚集抑制水平达到高峰,IPA为(92.6±8.6)%,显著高于对照组[(33.3±9.8)%,P<0.01],停用替罗非班后24小时,两组之间的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24小时后,血小板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46.7±10.2)mm比(59.7±7.8)mm,P<0.01]。结论:TEG能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全过程,全面评估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情况,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方案选择。在进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较常规口服药物能更好地达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减少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提高临床预后情况。
- 吴亚栋李沅敏陈清勇梁昌李伟明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栓弹力图替罗非班
- 主动脉夹层64例临床诊断及误诊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误诊情况。方法收集诊断为AD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误诊情况。结果①突发胸、腹部剧烈、持续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②影像学MSCTA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佳方法。③误诊疾病复杂多样,以冠心病和急腹症居多,首诊误诊率为12.5%。结论主动脉夹层首发症状主要为持续剧烈胸腹疼痛,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MSCTA检查有助于确诊,同时AD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 蔡远翔李伟明徐亚伟李沅敏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100A1水平与GRACE积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郭荣李沅敏徐亚伟
- 组织多普勒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作用
- 2012年
-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方法入选275例ACS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记录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尖瓣血流频谱资料,并在二尖瓣瓣环水平处,测量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和舒张晚期充盈速度(A),测定E/A比值。将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ACS组左室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STEMI组较NSTEMI组左室舒张功能有所下降。DTI较二尖瓣血流频谱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阳性率更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舒张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出现心血管事件。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不全,DTI能很好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对临床预后判定也有一定的价值。
- 郭荣李沅敏孙辉吴家康刘伟静徐亚伟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
- 心脏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调查分析心脏肿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心脏肿瘤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5例心脏肿瘤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治方法、预后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良性心脏肿瘤患者占65.71%,其中黏液瘤占62.86%;各年龄段发病构成比显示61~80岁年龄段比例较高,不同性别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良性黏液瘤多起源于房间隔左侧(18例),其次为右侧(4例),而恶性心脏肿瘤常生长于右心系统,继发性肿瘤多为恶性;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原发性心脏黏液瘤患者存活率较高。结论心脏肿瘤良性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肿瘤多见于心房,尤以左心房为主。外科治疗心脏肿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侵及范围。
- 李沅敏李伟明
- 关键词:心脏肿瘤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T3)、术后2h(T4)、4h(T5)、8h(T6)、24h(T7)的COP,以及术后3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 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 关键词:围术期体外循环胶体渗透压
-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生物遗传学进展
- 2012年
- 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性疾病。尸体解剖显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生率为0.02%,其中75%为良性肿瘤,25%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生长于心脏,即使是良性肿瘤也可因心腔阻塞而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肿瘤和血栓栓子脱落发生肺循环或体循环栓塞,乃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且其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被误诊及延误诊断,导致预后不良,
- 李沅敏李伟明
- 关键词:原发性心脏肿瘤生物遗传学肿瘤性疾病体循环栓塞特异性表现
- 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皮肤多次破溃伴电极裸露1例的处理
- 2012年
- 患者1例,82岁,老年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近2年,反复出现皮肤破溃伴电极裸露。经积极的对症处理、局部清创以及电极重新包埋,其伤口均迅速愈合。
- 李伟明李沅敏陈艳清徐亚伟唐恺夏嫒珍
- 关键词: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
- 血浆PTX-3水平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诊断及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
- 郭荣李沅敏徐亚伟